2017年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53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辨析题
1. 在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中,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就是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从抽象到具体是辩证思维的重要方法。是从一个抽象的逻辑起点开始,经过一系列逻辑中介,一步步解释所谓对象的内在矛盾,达到思维具体的过程,这是思维的发展和深化。
从理论到实践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是将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再回到实践中去,用以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检验的过程,它已经超出思维的领域。不能将二者混同。
2. 商品的价值是抽象劳动的凝结,所以,凡是人类劳动都创造价值。
【答案】此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商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价值的实体,但它本身并不就是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商品关系赋予人类劳动的一种特殊社会形式。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和交换劳动的关系。所以,不是物化在任何劳动产品中的人类劳动都形成价值,不是任何劳动产品都是商品,都具有价值。
3. 资本输出到发展中国家,促进了其经济发展,是绝对有利的经济加速途径。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1)对于资本输入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来讲,资本的输入对其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吸收了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 引进了比较先进的机器设备和工艺技术,同时培训了一批适应现代化生产需要的技术人员、熟练工人和企业管理干部; 利用外资和技术,建立一批现代工业,改造老企业和旧设备,优化了产业结构; 利用外资扩大生产,增加产品产量,提高了产品质量,扩大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收入水平。
(2)但资本输入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主要是:付出了较大的经济代价以及环境污染、能源和资源消耗的代价; 产业调整和布局有可能受制于外资的投资战略; 外来资本和跨国公司投资增加,冲击本国的民族工业,并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控制权; 债务负担加重,影响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对国际资本的依赖性增强,容易受到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等。
随着资本输出的不断增加和垄断资本势力范围的迅速扩大,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国际经济联系也更为复杂,同时,彼此间的竞争更为激烈,矛盾和冲突也更为突出。
4. 资本不能从商品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商品流通中产生。
【答案】该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不能从商品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商品流通中产生。”剩余价值不能从商品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商品流通中产生,主要原因包括:
(1)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它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2)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只是价值的变换。
(3)离开流通领域,价值也不能发生增殖。因为资本家不把货币投入流通购买劳动力商品,凝结了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商品不在市场上销售出去,剩余价值也不可能产生和实现。
5. 有人认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所以,现在提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时过早,不切实际。”请对这一观点作出评析,并谈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重要性。
【答案】这一观点割裂了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的联系,是错误的。
共产主义理想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社会理想,是人类历史上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共产党的远大理想和最高纲领。这一远大理想在当代中国的具体体现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统一的。
(1)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必须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基础。
①共同理想是最高理想的前提和基础,实现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 ②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同时也就是在为实现最高理想而奋斗
(2)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①最高理想是共同理想实现和发展的最终归宿,它代表和规定着共同理想的发展方向;
②在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的时候,不能忘记我们最终的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否则就会在前进的道路上迷失方向。
(3)忽视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紧密联系和相互统一,就会导致“共产主义渺茫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就会迷失方向,失去前进的动力。我们应该立足当前,把握未来,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的实践中,进一步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6.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目的。
【答案】这种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社会主义的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1)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①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
出的特点。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是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内在统一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也是他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个具有更高概括性范畴的重要原因。
②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邓小平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的结合。实现共同富裕,是走向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所必经的阶段。
(2)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它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①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从国体上说,社会主义民主首先表明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阶级性质,即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享有最高的民主权利,并对少数剥削者实行专政。从政体上说,社会主义民主表明,社会主义国家采取民主共和国的形式。劳动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的最高权力。
②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归根结底是由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并为其服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民主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手段。但是,社会主义民主作为一种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同时也是人民革命长期奋斗和追求的目的。社会主义民主不仅是广泛的,而且是实实在在的,它的原则和实践是一致的。因而,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最高类型的民主,具有资本主义民主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二、简答题
7.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事业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案】(1)社会主义事业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其主要原因在于: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宗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是崇高而伟大的事业,是需要无产阶级长期奋斗的事业,也是需要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事业。完成这一伟大的事业,需要在思想、政治和组织方面强有力的领导。
无产阶级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能够结合实际条件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党,是能够组织、动员人民群众的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是实现工人阶级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无论任何时期,无产阶级事业都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2)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意义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主题。只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才能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保证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保证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与时俱进,使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