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625汉语言文字学之语言学概论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语音

【答案】语音是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有意义的声音。是有意义内容的语言成分的外部形式,或者说,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音同其他声音一样,产生于物体的颤动,具有物理属性; 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还具有生理属性; 更重要的是,语音要表达一定的意义,于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达什么样的意义,必须是使用该语言的全体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所以语音又具有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

2. 词义的扩大

【答案】词义的扩大是指一个词的词义,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大的词义演变现象。如汉语的“江”、“河”,原来只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河流。“墨水”原来只指作为书写工具的黑色液体,现在则指各种颜色的这种液体。

3. 音位文字

【答案】音位文字是表音文字中的一种。它是表音文字根据其所表示的语音单位的性质划分出的更小的类。有的字符表元音,有的字符表辅音,字符可以记录语言中所有的音位。如拉丁字母,英文就是使用拉丁字母作为字符的音位文字。

4. 反义关系

【答案】反义关系是指意义相反的一对词之间的关系。语言中有很多意义相反的词,称为反义词。它是现实现象中矛盾的或对立的现象在语言中的反映。反义词的意义所概括反映的是同类现象中的两个对立的方面。反义词在修辞上有对比作用,可利用来揭露矛盾,突出对立面。

反义关系有互补反义关系和和极性反义关系两种类型。如“长”与“短”、“拥护”和“反对”“生”和“死”,都是互补反义关系,其中不允许插入第二种状态; 而“白”和“黑”、“大”和“小”、“朋友”和“敌人”等都是极性反义关系,其中都还允许第三种情况存在。

5. 词类

【答案】词类是词的语法性质的分类。划分词类的日的在于说明语句的结构和各类词的用法。分类的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形态和意义,主要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形态和意义是参考的依据。按照汉语语法的老传统,词可以先粗略地分为实词和虚词。实词再细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以及特殊实词拟声词、叹词; 虚词再细分为介词、连词、助词、

语气词。

二、简答题

6. 什是语音的同化和异化? 指出下列语流音变中哪些是同化,哪些是异化,它们各属于同化或异化中哪一小类:

汉语:棉袍英语:

俄语:(交付) 冷水(个人的)

【答案】如果原来是不相同或不相近的音,其中一个音因受另一个音的影响而变得与它相同或相近,这就称作同化。如果原来是相同或相近的音,其中一个音因受另一个音的影响而变得与它不相同或不相近,这就称作异化。

棉袍:属于同化中的逆同化; 冷水:属于异化中的逆异化; individual :属于同化中的顺同化; ottatb :属于属于异化中的顺异化。

7. 为什么说语言不是社会的上层建筑?

【答案】语言并不属于上层建筑。斯大林曾从以下四个方面对这个问题作了精辟的说明。

(1)“每一个基础都有适合于它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随着它的基础的变化、消灭而变化、消灭。然而语言并不如此,基础改变了,它却可以基本上不改变。

(2)虽然上层建筑是由基础产生的,但它却不只是反映基础,而且积极地为基础服务,为一定的阶级服务。然而语言却根本不同。它不是某‘种基础所产生的,也不是某一个阶级所创造的,而是千白年来在社会历史全部进程中为全社会所创造的。

(3)“上层建筑是同一经济基础存在着和活动着的一个时代的产物”要随着这个基础的消灭而消灭,生命是不长久的。“至于语言,相反地,它是许多时代的产物”,“所以语言的生命是比任何一个基础,任何一个上层建筑的生命都长久得无比。”

(4)“上层建筑与生产及人的生产行为没有直接联系”。“……上层建筑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改变不是直接发生,不是立刻发生的,而是在基础改变以后,通过生产改变在基础的各种改变上的折光来反映的”。语言则不然,它与生产、人的生产行为和其它一切行为都有直接联系。

8. 语言发展演变的特点以及原因。

【答案】(1)语言发展演变的特点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种性质决定它的变化只能是渐变的,而且系统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变化速度是不平衡的。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演变的两大特点,具体表现是:

①语言演变的渐变性

a. 语言演变是渐变的,这是由语言作为最重要交际工具这一本质特点所决定的。语言是社会的每个成员无时无刻不在使用的交际工具。语言符号的音与义的结合本来是任意的,语法规则也只是大家遵守的习惯。语言的演变只能因势利导。交际要求语言保持稳定的状态,不允许它一下

子发生大的变化。

b.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增长的交际需要又不断地促使语言发生变化。把任何一种现代的语言和它的古代的状况加以比较,都可以看到明显的差异。稳固和变化这两个对立的要求都是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性质决定的。所以语言的演变只能采取渐变的方式,不允许突变。

②语言演变的不平衡性

语言演变同时还具有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a. 语言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有很大的不同

与社会和交际联系最直接的是词汇,也即词汇对社会发展和交际需求的反应最灵敏,变化比较快。相比之下,语音和语法就稳定得多。它们的变化速度是不平衡的。同时,在词汇、语音的内部,不同方面的变化速度也是不平衡的。

社会生活中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消失、人们观念的改变、单纯为求新而换个新鲜说法都是经常在发生的。这些都会在语言的词汇中随时得到反映,表现为旧词的消亡、新词的产生和词义的发展。例如,随着人类登月计划的实现,英语中就有"deepspace" (外层空间)、"moonwalk" (月面行走)等新词; 新词新语加入语言的词汇是经常发生的事。但在语法规则的使用上,新词的加入则不会对其产生很人的影响。

b. 不仅语音、语法、词汇各个子系统及各子系统的不同方面的变化速度不平衡,就是同一子系统同一方面的语言现象,由于所处的条件不同,其变化速度也可能是不平衡的。

如词汇虽然是语言系统中变化速度最快的子系统,但是在其内部的子系统的发展速度也是不平衡的。词汇中表示交际中基本概念的基本词汇是不容易发生变动的,如“天、地、人、手”等词。而一般词汇则是变化较快的,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而不断演化。

c. 语言变化的不平衡性还体现在地域方面。同一语言现象的变化速度、变化方向,在不同的地区常常不一样:有些地区不变,有的地区这样变,有的地区那样变。

例如同样在/i//y/前的/k//ts/,

在北京变成

,而/ts/不变(/ts/后的撮口变齐齿)。

总之,语言演变的渐变性和不平衡性这两个特点,使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既能随时满足社会发展和交际创新等要求,又能维持稳固的基础,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

(2)语言发展演变的原因语言演变发展是在一定的原因和条件下进行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社会、人际交流是语言演变的基本条件

运用中的活语言是人类组成社会的条件之一,是社会成员之间最重要的联系纽带。同一个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落后到先进的发展,必然会带来语言的发展; 社会的分化、接触或统一必然会造成语言相应的变化:人与人交流时的创新要求、省力要求也必然会使得语言变化和调整。

②语言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

语言中语音、词义、语法系统内部的各要素之间,以及这些系统彼此之间,都有互相联系和

,在广州却保持/k//ts/不变,在苏州则是/k/

变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