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从“朝”与“暮”的词义演变看汉语中的时间识解

关键词:“朝”与;“暮”;时间概念;隐喻;转喻;体验性假说

  摘要

时间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概念之一。目前有关时间概念的研究多半侧重于对时间的一般意义上,几乎没有对其具体概念的研究,例如我们所熟知的早与晚等等。并且,现有研究主要从共时角度出发,而历时层面上的研究则属凤毛麟角。本文旨在探讨表达时间概念的汉字“朝”与“暮”在语义层次的发展历程,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出发,在认知语言学领域内对具体的时间概念进行研究,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汉字“朝”与“暮”是如何从其最初的意义发展到现今的多义用法的?(2)具体的时间概念(如早晚)由何种理论解释?(3)在中国人对时间的概念化过程中,隐喻思维还是转喻思维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为回答以上问题,本文进行了三项研究,研究的时间跨度从有相关历史记载的古代汉语文献至今,最早追溯到中国古代最初的以训释词语为主的词语文字重要文献《尔雅》(公元前400年-公元前200年),对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概念转喻以及体验性假说的相关理论进行检验。经过研究发现:(1)“朝”与“暮”两个字主要是通过转喻来进行语义扩展。(2)在时间的概念化过程中,转喻发挥着主导作用。人们对早与晚时间概念的形成以太阳和月亮作为自然参照点。(3)中国人对具体时间概念的识解可以由“图像指代时间”来解释。汉字“日”和“月”不仅作为“朝”和“暮”的部首,亦为很多表示具体时间的字的部首。这表明在对具体时间概念化的过程中,中国人将太阳和月亮作为参照点。(4)“日”和“月”作为表示时间的汉字部首在数量上的不平衡性体现了人类自身体验在时间概念化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所作研究有如下意义:(1)针对现有研究多从一般时间概念出发的现状,从具体时间概念出发进行研究,填补现有研究的空白,为时间概念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2)本文从历时和共时角度出发对具体时间概念进行研究,研究时段从两千年前追溯到现在,对中国人时间的概念化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为现有多从共时角度的研究扩展了视角,并为以后相关研究垫定了一定的基础。(3)从研究语言对象方面来看,现有对时间概念的研究中鲜有对汉语的研究。本文基于对汉语语料的收集与分析研究了中国人是如何看待具体时间概念的,以及对具体时间概念化的过程。因此,丰富了现有文化层次上的研究,是对时间概念研究领域的一个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