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艺术批评之文学批评实践教程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目录
2016年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艺术批评之文学批评实践教程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一) . .... 2
2016年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艺术批评之文学批评实践教程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二) . .. 15
2016年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艺术批评之文学批评实践教程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三) . .. 28
2016年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艺术批评之文学批评实践教程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四) . .. 38
2016年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艺术批评之文学批评实践教程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五) . .. 50
一、名词解释
1. 春秋笔法
【答案】“春秋笔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又称“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它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是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明作家自己的态度,并且在作品中灌注强烈的感情色彩。作为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的。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曲笔的一面。
2. 建安七子
【答案】建安七子是汉末建安时期作家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璃、应玚、刘桢七人的合称。七子之中除孔融外,均依附曹氏政治集团,都是邺下文人集团中的杰出人物。建安七子的得名源于曹丕《典论·论文》,“七子”以写五言诗为主。五言诗是直到东汉后期才兴盛起来的新诗体,而“七子”的优秀五言之作,写得情采飞扬,变化多致,使五言诗在艺术上更臻于精美。它们在五言诗发展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以王粲的成就最高,被刘勰誉为“七子之冠冕”,他的代表作有《登楼赋》。
3. 诗缘情而绮靡
【答案】诗缘情而绮靡是魏晋文论家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观点。陆机把当时最重要的文体——诗歌的审美特征概括为“诗缘情而绮靡”。“诗缘情”就是说诗歌是因情而发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的,这比先秦和汉代的“情志”说前进了一步,更加强调了情的成分。陆机讲“诗缘情”而不讲“言志”,实际上起到了使诗歌的抒情不受“止乎礼义”束缚的巨大作用。
4. 饮冰室诗话
【答案】《饮冰室诗话》是近代诗话著作,梁启超著。戊戌政变后梁启超逃亡日本,《饮冰室诗话》即连载于他创办的《新从民报》,后编订成书。《饮冰室诗话》论诗,首重“新意境”。著者从改良主义立场出发,非常厌恶“中国结习,薄今爱古”,“最倾倒”黄遵宪“意境无一袭前贤”,热烈赞扬他“独辟境界,卓然自立于二十世纪诗界中”,并在书中采摘黄遵宪许多名篇名句。《饮冰室诗话》既总结了“诗界革命”,又进一步推动了“诗界革命”,并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5. 意境
【答案】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所呈现的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
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它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意境的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意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如在眼前”的较实的因素,称为“实境”; 一部分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称为“虚境”。意境的本质特征是“生命律动”,即展示生命本身的美。
6. 词“别是一家”
【答案】词“别是一家”是李清照继承了苏轼论词“自是一家”说的精华,在其所著《词论》中提出的新的词学观点。它在理论上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别是一家”,意指词是与诗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词对音乐性和节奏感有更独特的要求,它不仅像诗那样要分平仄,而且还要讲究音律,以便“协律”“可歌”。词作只有保持自身独立的文体特性,才能不被诗所替代,在文学之林中占有独立的地位。如果说苏轼是从诗词同源的渊源论角度提高词体的地位,那么,李清照则是从词的本体论出发进一步确立了词体独立的文学地位。
7. 性灵说
【答案】性灵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关于诗歌创作与评论的主张,以清代袁枚倡导为首。袁枚主张尊重人的本性,符合人的自然本性就是“真”,“真”是可以不符合正统道德,它是最高的价值标准。要求诗歌表现真性情,诗歌在艺术上要变,要有创造性; 在审美上主张风趣。他的性灵说继承了公安派的性灵说又加以发展,具有反传统,反理学的进步意义。但袁枚的诗学理论深度不够,革新也不多。
8. 《人间词话》
【答案】《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它是王国维在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它用传统的词话形式及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较为自然地融进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其总结的理论问题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这就使它在当时新旧两代的读者中产生了重大反响,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二、简答题
9. 简要分析评述《孟子》中的重要思想观念。
【答案】《孟子》中的重要思想观念主要有:
(1)《孟子》中的生命权意识
①孟子仁义思想中的生命观
儒家正统法律思想“贤人之治”的渊源之一是孟子提出的“舍生取义”的人生价值观。同时,作为对“舍生取义”的一个补充,孟子提出了“权”的范畴。在具体事件中实践“义”的程度适宜与否,要根据当时的情况,遵照“权”的精神来确定,而不是一味地强调“舍生取义”,去作无谓的牺牲。另外,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正因为如此,人生来就具备仁义之心,对仁义的追求是与生俱来的,仁义是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孟子反对人们自暴自弃。在孟子看来,仁、
义与生命是融为一体的,弃仁义便是毁生命,毁生命便是弃仁义。在个体生命与个人理想二者之间,孟子并没有偏废任何一力一的取向,相反,二者是紧密融合在一起的。
②孟子天命观中的生命意识
孟子继承了孔子“尽人事而待天命”的思想。他一方面重视天命的作用,认为顺天者存,逆天者亡,人要安顺天命; 但另一方面,这种安顺天命是有条件的。在孟子看来,天命的实现离不开人力的配合,虽然失败主要是天命所致,但人事未尽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顺天命的同时,孟子更强调人事的作用,他以人的角度看待“天命”。只有从生命的本体出发,去“尽心”、“知性”才能“知天”,去“存心”、“养性”才能“事天”,至于寿命的长短不必去顾及,君子修身养性以待天命而己。
(2)《孟子》中的民本思想
①民贵君轻论在《孟子·尽心》篇中,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这段论述是对春秋以来重民思想的大总结、大升华。孟子认为民是国家之本,而王道仁政,要在贵民。轻民、贱民、残民,便无王道可言,亦无仁政可言。所以,孟子认为,只有不嗜杀人的君主才能统一天下; 一国的君主要注意保民而王、为民父母、与民偕乐; 在治国时不能耽误民事。这些都是孟子民本思想的表现。
②养民富民说
孟子生活的战国时代,征战连年,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站在民众生计的立场上,孟子主张“薄税敛”,强调“取民于有制”,严格按照他想象中的尧舜所定的税法来办事,“事取其中”,不轻也不重,不能重得让人民生活不下去。同时,孟子主张“制民之产”,并由此提出了“正经界”的办法,即实行井田制。孟子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看到了广大农民是否有恒产是农民能否生存发展下去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社会兴衰的标志或根本原因。
10.如何理解创作中的“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现象?
【答案】(1)“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缘起
陆机《文赋》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篇重要的论文。这篇文章对文艺创作理论提出了颇为深刻的分析。《文赋》开篇云:“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陆机认为创作中的最大困难是“意不称物,文不逮意”。大意是说:在文艺的创作中,或者在文艺创作的历程之中,首先是创作者以自己的主观意识观察外物、感触外物,得出心象,把心象表现于文词。在这样一个历程中,有两个关系性的阶段影响了这个创作理论。这两个阶段分别是:①“意”与“物”的关系; ②“文”与“意”的关系。
(2)“意”与“物”的关系
意与物的关系,即主观意识在观、感一外在世界时,得出的心象(意)的完美程度是与外在世界的关系。陆机既然说“意不称物”,便认为意与物是两个自存的世界,而文艺的高下标准有一部分决定于两者能否相称的问题。但是在陆机看来,相称固然是一标准。意与物能否相称,有两个标准:一是站在“物”上去衡量“意”能否称“物”; 二是以“意”为标准,看“物”能否称“意”。
①以“物”为标准去衡量“意”与“物”之相称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