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640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选择题
1. 下面哪种不是估计信度系数的方法? ( )
A. 再测法
B. 复本法
C. 分半法
D. 异质法
【答案】D
【解析】估计信度系数的方法有:①再测法; ②复本法; ③分半法; ④同质法。异质法不属于估计信度系数的方法。因此,答案为D
2. 下列不属于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
A. 学习材料必须是无意义材料
B. 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
C. 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学习的心向
D. 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
【答案】A
3. 奥苏伯尔的( )是阐述他的理论的最重要的著作。
A. 《教育心理学:认知观》
B. 《学校学习:教育心理学导论》
C. 《教育过程》
D. 《有意义言语学习心理学》
【答案】D
4. 某小学生为了避免父母的斥责而认真完成家庭作业,其行为背后的作用机制是( )。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正惩罚
D. 负惩罚
【答案】B
5. 研究表明:( )程度的“认知不协调”对动员学生的注意最为有效。
A. 较低
B. 中等
C. 很低
D. 很高
【答案】B
6. 阿特金森认为,大败倾向高的人在选择不同的失败期望概率的任务时,更倾向回避P :为( )的的任务
A.25%
B.75%
C.50%
D.100%
【答案】C
7. “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命题所表达的观念,在知识的分类体系中属于( )。
A. 陈述性知识
B. 程序性知识
C. 条件性知识
D. 策略性知识。
【考点】知识的分类。
【答案】A
【解析】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和原理等的描述。程序性知识则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如怎样进行推理、决策或者解决某类问题等。梅耶在安德森的基础上,将陈述性知识称为语义知识,并将程序性知识分为两类:用于具体情境的“程序性知识”和有关学习、记忆、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的条件性知识,后者用来确定何时为何要应用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解决的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的问题,例如,阅读时,条件性知识决定我们何时需要详细阅读某一段落或者跳过。条件性知识与陈述性、程序性知识密切相关。条件性知识是“有关……的知识”,属于程序性知识。“知识就是力量”是对“知识是什么”的描述,因而是陈述性知识。因此,答案选A 。几乎是一样的题目在2007年考试中也考到了。
8. 不管正确反应发生的次数,而是按一定的时间间隔予以强化。这种强化叫做( )。
A. 定时间隔强化
B. 不定时间隔强化
C. 定比间隔强化。
D. 不定比间隔强化
【答案】A
9. 当前. 教育心理学家越来越重视( )的作用,强调以理解知识作为激发学习动机的主要力量。
A. 外部动机
B.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C. 内部动机
D. 附属内驱力
【答案】C
10.在教学程序中,教师安排的程序性事项就是( )。
A 教学程序
B. 教学过程
C. 教学事项
D. 教学方法
【答案】C
11.下列术语中,含义不同于“认知结构”的是( )。
A. 统觉团
B. 认知地图
C. 学科基本结构
D. 编码系统。
【考点】认知结构的实质。
【答案】C
【解析】与认知结构概念相同的有四个,图式、统觉团、认知地图和编码系统。按照皮亚杰的理解,个体是在先天遗传所获得的最初的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发展的。统觉团是赫尔巴特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学习过程是新观念进入原有观念团内,使原有观念得到丰富和发展,从而吸收新观念的统觉过程。托尔曼的认知地图就是现代认知心理学所说的认知结构。学科基本结构,在布鲁纳看来,是指一个学科围绕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态度和方法而形成的整体知识框架和思维框架。编码系统则是通过复述、强化等编码方式,将各种信息组织、编码和存储起来而形成的知识体系。统觉团、认知地图和编码系统都是教育心理学中认知方面的概念,而学科基本结构不属于这一范畴。
12.当道德观念与道德感成为经常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它们也就成了( ) 。
A. 道德行为
B. 道德意志
C. 道德动机
D. 道德信念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