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694新闻理论与新闻史之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考研题库

  摘要

一、概念题

1. 乔治·欧内斯特·莫理循(GeorgeErnestMorrison )

【答案】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GeorgeErnestMorrison , 1862年2月4日一1920年5月30日),是澳大利亚出生的苏格兰人,1887年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医科。大学毕业后开始环游世界,他整理一路的日记和照片,出版了《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一书,该书使他名声大噪,并被英国《泰晤士报》聘为驻华首席记者。他是一位与近代中国关系密切的旅行家及政治家。1912年,莫理循辞去《泰晤士报》的工作,接受中国政府的邀请,出任袁世凯的政治顾问,获得了一笔可观的薪水。莫理循在政治顾问这个职位上一直做到第四任总统徐世昌时期。莫理循文库东渡后,1924年岩崎久弥在其基础上建立了东洋文库。几经扩充,今天的日本人称它是“东方学家的麦加”,而中国人却只能东渡日本去利用莫理循藏书。这段历史也因此成为中国学术的“伤心史’夕,成为中国学者心中的一大憾事。

2. 世界新闻报(英国)

【答案】《世界新闻报》创办于1843年,是一份星期日报纸,1969年易主澳大利亚报业主鲁伯特·默多克(RupertMurdoch )。集中报道一周以来的体育新闻、黑色与黄色新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冲击视觉,使得该报得到了迅速发展,发行量达到500万份,成为英国和英语世界发行量最大的周报。

2011年7月,《世界新闻报》陷入窃听丑闻,记者对被绑架小女孩米莉·道勒手机语音信箱进行窃听,并私自册」除了其中的部分留言,干扰了警方破案的视线,最终导致道勒没有被及时营救而遇害。《世界新闻报》的窃条件提出了质疑,议题性质(是否与个人利益相关)、人格差异(中坚分子)可能使其失效,孤立恐惧动机和大众传播效果也遭受了批评。

3. 《申报》

【答案】《申报》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大报,是上海第二份中文商业报纸,创刊于1872年,由英商美查创办,以营利为首要目的,因而十分注重办报质量。由于在经营管理和内容等方面采取多种办法,创刊4个月,销数即增至3000份,挤垮了《上海新报》。

《申报》在1912年转让给史量才,在他的主持下,《申报》逐渐发展为中国最有影响的著名大报之一。“九一八’,、“一·二八”后,报纸态度趋向激烈,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主张实行“宪政”,反映民族资产阶级的抗日要求,发表宋庆龄严厉批评国民党的文章,登载有关人权保障同盟的报导; 并出刊《自由谈》副刊,刊载民主自由言论,鲁迅、茅盾、陶行知、巴金等常在该报发表文章。1934年11月史量才被蒋介石反动集团杀害后,言论重趋保守。1937年7月,《申报》改组

为股份有限公司。同年12月15日,因日军检查新闻,自动停刊。抗战期间,曾在日伪控制下出版。抗战胜利后,该报被国民党接收,1949年上海解放时停刊。《申报》前后历时78年,记录了从清末到民国近八十年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称为“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4. 《循环日报》

【答案】《循环日报》是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最出色的一份。1874年2月4日,《循环日报》在香港创刊。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王韬是该报的创办人和第一任主笔。在王韬的主持下,《循环日报》以“强中以攘外,课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办报宗旨,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之一。该报取名“循环”,是因为其创办人王韬是循环论的信奉者。王韬先后在该报上发表了数以百计的政论文章,评论时事政治,鼓吹变法自强。在业务上,《循环口报》对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最大贡献,就是首创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作为一份政论报刊,《循环日报》还大胆改革文体,建设报刊政论文体。王韬为《循环日报》撰写的政论,立场鲜明,短小精悍,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且富于感情,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报人有很大影响。

5. 《中外新报》

【答案】中国人最早的自办报纸。前身是《香港船头货价纸》,于1857年11月3日创刊,仔刺报馆印刷。该报形式上有两大特征:一是采取现代报纸小型版的形式出版,每份只出一张。首次打破《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以来我国早期报刊书册式的形式。二是两面印刷,是我国最早采用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1865年初,《香港船头货价纸》改名为《中外新报》。1873年,《中外新报》发展成为日刊报纸。1919年最后停刊。

6. 《救亡日报》

【答案】《救亡日报》是上海市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创刊于1937年8月24日,郭沫若担任社长,夏衍(代表共产党)、樊仲云(代表国民党)任总编辑。该报后几经停刊、复刊,直至1941年2月28日被国民党有关当局勒令停刊。

《救亡日报》在名义上是国、共两党合作创办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报纸,但实际上由中国共产党领导。该报的宣传报道特点是:不登中央社和外国通讯社的消息,也不登广告。专稿多,特稿多。许多著名人士如宋庆龄、何香凝、冯玉祥、邹韬奋、陶行知等都为它写过政论或诗词。抗日战争胜利后,《救亡日报》于1945年10月改名《建国日报》在上海复刊,同月又被国民党政府查禁。

7. 《新青年》季刊

【答案】《新青年》季刊是中共中央创办的机关刊物,于1923年6月15日在广州创刊,瞿秋白主编,出至第4期后休刊。1925年4月复刊后实际上成为不定期刊,1926年7月出版第5期后终刊。该刊以宣传马列卞义理论为基本任务,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介绍马列主义的

有关著作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 二是从理论上论证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的纲领和主张; 三是参加“科学与人生观”的讨论,发表陈独秀、瞿秋白等人的文章,批评唯心主义观点,宣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其缺点主要是宣扬了陈独秀放弃无产阶级革命领导权的右倾观点。

8. 胡政之

【答案】胡政之是民国时期著名报人。1907年,他自费留学日本,回国后应聘任上海《大共和报》翻译、编辑、主笔,1915年任该报驻京特派记者,以消息快捷受到报界关注。1916年,安福系财阀王邪隆接办天津《大公报》,胡政之受聘为该报经理兼总编辑,曾亲自采访段棋瑞“马厂誓师”等重大新闻,蜚声于时。1918年欧战结束后,以((大公报》记者身份采访巴黎和会,是采访该会的唯一中国记者。后在上海组织国闻通讯社,在天津任新记公司《大公报》经理兼副总编辑,成为报界名人。

9. 报纸经营“企业化”

【答案】报纸经营“企业化”是1949年12月新闻总署决定在报纸经营方面采取的两项积极措施之一。经营“企业化”要求全国报纸特别是公营报纸,转变长期供给制思想,把报纸作为生产企业来经营,逐步实行经济核算制,精简机构,厉行节约,逐步改变依靠政府定期定额补贴状况,达到经费全部或大部分自给。为实现报纸“企业化”,各报采取了一些改进措施和办法。

10.北京电视台

【答案】北京电视台是中国的第一座电视台,也是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它于1958年5月1日开始试播,同年9月2日正式广播。北京电视台的建立,标志我国的电视事业开始加入世界电视发展的行列,也标志着中国的广播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1.梁效

【答案】梁效又称梁小章,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四人帮”成立的大型写作组的笔名,是“四人帮”在舆论宣传上的别动队之一。写作组是“四人帮”的御用“笔杆子”,炮制了许多重磅炸弹,置人于死地。“四人帮”往往“透露”一些中央的最新精神给写作组,指出要害所在,定出基本的调子,或者直接向这些写作组布置题目。这些写作组撰写了大量的影射文章,对中国历史断章取义,肆意歪曲,牵强附会,假借“批林批孔”、批儒捧法,千方百计为“四人帮”夺取最高领导权制造舆论。

12.《时务报》

【答案】《时务报》是维新运动时期著名的维新派报纸,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由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等人筹办。汪康年仟总理,梁启超仟总主笔。1898年8月因易名而终止。

《时务报》为旬刊,所刊内容有论说、谕旨、京外近事、域外报译、西电照译等。该报的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