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20岁。骑车被撞倒,右肩着地。X线检查:右锁骨中1/3骨折,断端移位明显。患者就诊期间始终保持着头向右侧偏斜,左手掌支托着右肘部的位置。其主要原因为() 骨折合并右颈肩部软组织扭伤,采取的强迫体位。 骨折合并右臂丛神经损伤,右上肢肌力减退。 骨折合并右锁骨下血管损伤,该体位可减少上肢缺血情况。 该体位可暂时制动,减少骨折端出血。 该体位可放松肌肉和减轻上肢重力牵引,减少骨折端的疼痛。
男性,27岁。肱骨骨折术后2个月出现桡神经损伤表现,考虑为局部瘢痕形成压迫,欲行神经松解术。手术时关于止血带的应用,正确的是() 因神经受压后已存在血运不良,禁用止血带。 神经受压已有一段时间,对缺血有一定耐受力,止血带时间可较平时延长20~30分钟。 为获得清晰视野可使用止血带,但因神经受压后已存在血运不良,止血带时间需减半。 应用止血带时间首次不超过1小时,松10分钟再用,每次不超过40分钟。 以上都不是。
男性,27岁。肱骨骨折术后2个月出现桡神经损伤表现,考虑为局部瘢痕形成压迫,欲行神经松解术。手术时关于止血带的应用,正确的是() 因神经受压后已存在血运不良,禁用止血带。 神经受压已有一段时间,对缺血有一定耐受力,止血带时间可较平时延长20~30分钟。 为获得清晰视野可使用止血带,但因神经受压后已存在血运不良,止血带时间需减半。 应用止血带时间首次不超过1小时,松10分钟再用,每次不超过40分钟。 以上都不是。
男性,21岁。6小时前跑步时摔倒,右肘部着地。伤后右肘肿胀压痛,半屈位畸形,前臂明显肿胀,手部皮肤苍白,发凉,麻木,桡动脉搏动微弱,测前臂筋膜间室内压力60mmHg。X线检查发现肱骨髁上骨折。此时,应采取的紧急处理措施是() 手法复位。 患肢石膏固定。 预防性应用利尿剂。 夹板固定。 尽快手术。
下列关于医学模式的说法,哪一项是错误的() 生物医学模式是建立在近代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和社会实践基础之上的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认为任何一种疾病都可在器官、细胞或生物大分子上找到可测量的、形态的或化学的改变。 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在本质上反映了医学道德的进步。 生物医学模式对人类健康、疾病的认识是片面的,没有对医学起推动作用。 20世纪下半叶开始,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逐渐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女性,17岁。半小时前从自行车后座上摔下右肘着地,伤后肘上肿痛。医师检查后诊断为肱骨髁上骨折。其主要的诊断依据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