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徐州医科大学药学院306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西医)[专业硕士]之生物化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DNA

变性

功能发生降低或消失。

2. 结构基因。

【答案】结构基因是指操纵子中表达一种或功能相关的几种蛋白质的基因,受同一个控制位点控制。

3. 脂肪酸的α-氧化。

【答案】脂肪酸的α-氧化是直接以游离的脂肪酸为底物,在α-C 上氧化,每进行一次氧化产生少一个C

的脂肪酸和

4. 活性中心转换数。 【答案】DNA 变性是指DNA 双链解链,分离成两条单链的现象,不破坏一级结构,而生物

【答案】活性中心转换数是指单位活性中心在单位时间内转换底物的数目,是酶促活力的衡量。

5. 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

【答案】液镶嵌模型是指一种生物膜结构的模型。它认为生物膜是磷脂以疏水作用形成的双分子层为骨架,磷脂分子是流动性的,可以发生侧移、翻转等。蛋白质分子镶嵌于双分子层的骨架中,可能全部埋藏或者部分埋藏,埋藏的部分是疏水的,同样,,蛋白质分子也可以在膜上自由移动。因此称为流动镶嵌模型。

6. RNA interference (RNA 干扰)。

【答案】RNAinterferenceCRNA 干扰)即RNAi ,是指与靶基因同源的双链RNA 诱导的特异性转录后基因表达 沉默的现象,其作用机制是双链RNA 降解产生的小干扰RNA (siRNA )与同源的靶mRNA 互补结合,导致mRNA 降解而抑制基因表达。RNAi 技术广泛用于基因功能研宄和重大疾病的基因治疗。

7. 核苷。

【答案】核苷是指各种碱基与戊糖通过C-N 糖苷键连接而成的化合物。

8.

【答案】(泛紊)又称泛肽,是由76个氨基酸组成的高度保守的小分子蛋白,它广泛存在于各种细胞,故名泛素。泛素在真核细胞中的含量尤为丰富,负责标记待分解的蛋白质,介导其选择性降解。泛素在蛋白定位、细胞周期、凋亡、代谢调节、免疫应答、信号传递、转录

调控、应激反应以及

修复等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问答题

9. 从代谢的角度简要分析哪些物质在什么情况下会引起酮血或酮尿?

【答案】酮血或酮尿是指血液或尿中酮体的浓度超出正常范围。正常情况下,肝外组织氧化酮体的速度很快,能及时除去血中的酮体。但在糖尿病时糖利用受阻,或者长期不进食,机体所需能量不能从糖的氧化获得,于是脂肪被大量动员,肝内脂肪酸被大量氧化,生成大量乙酰C 〇A ,而因为无法从糖代谢补充柠檬酸循环所需的4C 化合物,乙酰CoA 不能进入柠檬酸循环完全氧化,只能合成大量酮体,超出了肝外组织所能利用的限度,血中酮体堆积,即形成酮血,大量酮体随尿排出,即形成酮尿。

10.什么是酶的活性中心?它有哪些特点?胰凝乳蛋白酶的活性中心主要由哪三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答案】(1)酶的活性中心是指酶分子中直接和底物结合,并和酶催化作用直接有关的部位。

(2)特点:①具有三维空间结构;②只占微小区域,并形成凹穴;③是辅因子结合的部位;④包括结合和催化两个功能部位。

(3

)胰凝乳蛋白酶的活性中心包括的三个氨基酸残基为

11.试简述遗传密码的特点。

【答案】(1)通用性。从细菌到人类都使用一套遗传密码。

(2)方向性。mRNA

中的各个密码子从

移突变,影响下游翻译产物氨基酸序列改变。

(4)简并性。大多数氨基酸均有1个以上的密码子与之对应。

(5)摆动性。反密码子与密码子配对时,有时会出现不遵从碱基配对的情况称摆动性。例如G 不仅可与C 配对,也可与U 配对,GU 配对就是摆动碱基对。

12.请解释脂肪肝产生的原因?

【答案】脂肪肝是过多的甘油三酯在肝组织积存。正常情况下,甘油三酯与磷脂、载脂蛋白等结合成VLDL 分泌入血,如果磷脂合成原料缺乏,如必需脂肪酸、胆碱缺乏,甲基化作用障碍,甘油三酯不能形成VLDL 释出肝细胞,在肝细胞内积存而形成脂肪肝。另外,酗酒也可以引起脂肪肝,

因为大量乙醇在肝脏脱氢可使比值升高,也减少脂肪酸的氧化,引起积累。

方向阅读。 (3)连续性。密码子是连续阅读的,中间无标点。如基因突变发生插入或缺失,可能导致框

13.是不是所有的酶都遵守米氏方程,哪类酶不遵守? 他们的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的曲线有什么区别?

【答案】并不是所有的酶都遵守米氏方程,别构酶就是一种。在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的关系图中,别构酶动力学曲线呈S 形,符合米氏方程的酶的动力学曲线呈双曲线形。别构酶通常由多个亚基构成,底物或效应因子与一个亚基结合会对另一个亚基的结合行为造成影响。

14.解释临床上产生“肝昏迷”的原因。

【答案】大量氨入脑,

与酮戊二酸合成谷氨酸,或与脑中的谷氨酸合成谷氨酰胺,造成脑

中的酮戊二酸减少,TCA 循环减弱,A TP 生成减少,引起大脑功能障碍,严重时可导致肝昏迷。

15.一个双螺旋DNA 分子中有一条链的A%=24%, C%=30%。

(1)说明这一条链上的(T+G)的摩尔分数;

(2)互补链上的A , C ,(A+C)的摩尔分数。

【答案】(1)已知A%=24%。C%=30%

所以这条链上(T+G)%=1-(A%+C%)=46%

(2)根据Chargaff 规则,A%=T%,C%=G%

所以互补链上T%=24%,G%=30%,(A+C)%=46%

16.简述双向电泳的原理及应用。

【答案】

双向电泳技术结合了等电聚焦技术(根据蛋白质等电点进行分离)及

A 质最有效的一种电泳手段。通常第一维电泳是等电聚焦,

在细管中(

性电解质、

其等电点的不同进行分离。然后将凝胶从管中取出,

用含有

白质充分结合。将处理过的凝胶条放在

焦凝胶中进入的缓冲液处理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根据蛋白质的大小进行分离)。这两项技术结合形成的双向电泳是分离分析蛋)中加入含有两

使与蛋

的脲及非离子型去污剂的聚丙烯酰胺凝胶进行等电聚焦,变性的蛋白质根据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浓缩胶上,加入丙烯酰胺溶液或的蛋白质从等电聚

熔化的琼脂糖溶液使其固定并与浓缩胶连接。在第二维电泳过程中,

结合聚丙烯酰胺凝胶,在浓缩胶中被浓缩,在分离胶中依据其分子质量大小被分离。这样各个蛋白质根据等电点和分子质量的不同而被分离、分布在二维图谱上。由于双向电泳具有很高的分辨率,它可以直接从细胞提取液中检测某个蛋白质。

三、论述题

17.蛋白质分子变性与核酸分子变性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引起蛋白质和核酸变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原理是什 么?它们变性后进行复性的方法分别有哪些?

【答案】蛋白质变性作用的机理是蛋白质分子中的次级键被破坏,从而引起天然构象的解体,但主链结构中的共 价键并没受到破坏。蛋白质变性主要是次级键如氢键、盐键、范德华力等遭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