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共四川省委党校政治经济学822经济学原理(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考研题库

  摘要

一、辨析题

1. 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相同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

【答案】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商品的价值量是指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量。劳动量是由劳动时间来衡量的。因为劳动时间是衡量劳动量的天然尺度,而劳动时间又是用一定的时间单位来衡量的。因此,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成正比。

商品的价值量只能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的价值量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研究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关系的基本原则。价值量只同劳动时间相关,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具有较高生产率的活劳动,相对于生产率较低的活劳动而言,可以创造较多的使用价值。

2. 垄断消除了竟争。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垄断和市场竞争的关系可以简要地概括成:垄断产生于市场竞争,但它没有消灭竞争,并与竞争并存。两者的关系具体来讲:

(1)垄断没有消除竞争

垄断是在市场竞争的基础上作为竞争的对立物而产生的,但垄断并没有也不可能消除竞争,而是凌驾于竞争之上,与之井存。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存在竞争的主要原因是:

①垄断没有消除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

②不存在由一个垄断组织囊括一切部门、一切企业的绝对垄断。社会经济活动中仍存在大量的非垄断企业,它们之间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2)垄断下的竞争新特点

竞争引起垄断,但垄断的形成并不会完全消除竞争,而只是改变了竞争的具体日的、手段、形式和后果。

①垄断组织以垄断高额利润等特殊利益为竟争目标,而不是一般的平均利润,甚至不是一般的超额利润。

②垄断条件下的竞争,不仅采用一般的和传统的经济手段,如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商品质量、改善经营服务等,更重要的是利用经济以外的手段,如政治的和军事的特殊手段,通过控制和利用政府等办法实现特殊的垄断利益。

③在竞争的主体上,分散的中小企业之间的自由竞争已经让位于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④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内容,主要是垄断组织内部围绕市场份额、利润分配和领导权的争夺,以及垄断组织之间对市场份额、原料来源、科技成果等方面的垄断权的角逐,垄断组织与非垄断组织之间的斗争等。

⑤由于垄断组织力量强大,使竞争的强度更人、更为激烈并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总之,竞争产生垄断,而垄断又加剧了竞争。

3. 只要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全部得到实现,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就可以顺利进行。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补偿问题,它包括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两部分。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指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商品的全部出售,以货币形式收回,用以补偿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获得剩余价值。社会总产品的实物补偿,是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转化为货币之后,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产品,转化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所以,“只要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全部得到实现,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就可以顺利进行。”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只有当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和实物上都得到补偿时,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4. 资本的部门间竞争,导致利润率的不平均化,甚至高低悬殊。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资本的部门内部竞争,最终会导致利润率的平均化,即形成平均利润率。

部门竞争是不同部门的企业为获得更高的利润而争夺有利的投资场所的竟争。资本围绕着利润率高低在不同部门间流入与流出,引起不同部门商品供求关系和价格的变化,从而引起利润率的变化。在社会需求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原来利润率低的部门,由十资本外流,生产能力下降,商品供应减少,价格会上升,利润和利润率会升高; 原来利润率高的部门,则由于外部资本的流入,使生产能力扩大,商品供应增加,价格趋于下降,利润和利润率会下降。这种资本在部门间围绕利润率高低所进行的自由流动,上述资本转移的过程以及由此而来的价格和利润率的变动要一直到两个部门的利润率大体平均的时候才暂时地停止下来,最终会导致各部门的利润率逐渐趋于均衡,形成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率实质上也就是把社会总资本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时所得到的利润率,可用公式表示为:

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社会总资本

5. 借贷资本的出现使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所获得的平均利润分割成利息和企业利润。

【答案】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借贷资本就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借给另一个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在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中,必然形成大量的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在社会资本运动过程中出现大量暂时闲置的货币资

本的同时,社会上也有一部分资本家因为手中的货币资本不足而需要补充。持有闲置货币资本的资本家贷款给急需货币资本的资本家使用,于是就在资本家之间形成借贷关系。

借贷资本的出现使资本取得了双重的存在,即发生了资本所有权和资本使用权的分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货币资本除了作为货币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外,还具有作为资本来执行职能的功能,也就是生产剩余价值或利润的职能。与此相适应,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所获得的平均利润也相应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对借贷资本家出让资本使用权的报酬,采取了利息的形式; 另一部分归职能资本家所有,采取了企业利润的形式。由于平均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因此借贷利息实质上是产业工人创造的,由职能资本家让渡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它体现了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6. 劳动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唯一源泉。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劳动具有二重性: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其中,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具体劳动和自然界才是使用价值的源泉。

(1)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各种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劳动和体力的耗费。抽象劳动的凝结形成商品的价值。抽象劳动作为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在本质上没有差别,只有量的不同。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在价值中不包含仃何一个物质的原子。

(2)具体劳动和自然界是使用价值的源泉。具体劳动是指在特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千差万别的劳动。小论在什么社会制度下,人类要生存和发展,都必须从事各种具体劳动,生产各种不同的使用价值,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各式各样的具体劳动,分门别类,形成社会分工。当然,具体劳动也只有同自然物质相结合,才能创造出使用价值来。所以,具体劳动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自然界和具体劳动一样,是使用价值的源泉。

二、简答题

7. 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答案】(1)简单商品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私有制基础上的。由于生产资料为私人所有,商品生产者独立地进行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也归私人支配,这就决定了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是私人劳动; 由于社会分工,各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因此,生产商品的劳动又具有社会性质,是社会劳动。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既有统一性,又有矛盾性。矛盾性在于:商品生产者把产品当作商品来生产,因此他的私人劳动必须表现出它的社会性质,私人劳动必须转化为社会劳动; 但在生产过程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直接表现出来的是私人劳动,即劳动的私人性质,而不是劳动的社会性质,私人劳动只有通过商品交换的成功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这就产生了矛盾。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

①商品经济中的其他矛盾,都是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基础上产生的,并且都是由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