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氏丝虫病的早期临床表现特征是() 丝虫热。 精囊炎、睾丸炎和附睾炎。 肺炎。 周期性发作的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 乳糜尿。
在非去极化肌松药恢复过程中,病人潮气量、用力吸气负压及呼气流速基本正常所需的最小TOF比值() 60%。 70%。 80%。 85%。 90%。
目前认为阻塞性丝虫病属于() Ⅳ型变态反应。 Ⅱ型变态反应。 渗出性炎症反应。 Ⅲ型变态反应。 Ⅰ型变态反应。
低温对肌松药的影响,不正确的是() 体温降至30℃的过程中,去极化肌松药的作用增强,时效延长。 体温降至30℃对非去极化肌松药作用强度很少受影响。 26℃以下低温,各种肌松药的作用均增强。 低温对去极化和非去极化肌松药的影响程度不一。 低温时泮库溴铵的肝肾排泄率减低。
关于班氏丝虫发病的主要机制,错误的是() 与血中微丝蚴密切相关。 继发细菌感染。 由成虫引起。 病变的发展与丝虫的种类有关。 免疫机制。
下列有关人体组织体液回声强度的描述中,哪项欠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