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安徽师范大学Z0401中国美学史之中国美学史大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直寻
【答案】“直寻”是钟嵘针对五言诗提出来的创作观念。钟嵘在《诗品序》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直寻”,就是从感物动情之中直接求得胜语佳句,而不是在前人典故或诗作中寻词觅句。诗歌的创作灵感、素材和语言都有赖于“物”的感召和“情”的摇动,而不靠用事用典。在创作过程中,将当时、当地的真情实感用简明、自然的语言表达出来是“直寻”的基本内涵。“直寻”开启了中国诗学的新视野、新思路,显示了新的理论追求。
2. 审美意象
【答案】审美意象是中国古代美学范畴中的一个理论观点。文艺创作过程中意象又称为“审美意象”,是想象力对实际生活所提供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生发,而在作者头脑中形成的形象显现=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首次将其用于艺术创造,指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说明构思时须将外物形象与意趣、情感融合起来,以形成审美意象。把审美意象可以分为两种,即寓言式意象和符号式意象。寓言式意象是指通过一则故事阐释一种哲学或观念,而这正是这则故事的主旨。符号式意象是指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意象和单个意象。
3. 风、雅、颂
【答案】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它是由音乐性质的不同划分而成的。《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雅》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颂》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4. 古雅
【答案】古雅是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之一。王国维在《古雅之力在美学上之位置》一文中专论艺术形式美,古雅即一种艺术形式美。他认为,艺术的意象必须通过艺术的形式美(古雅)才能表现出来,艺术的雅与俗的区分,就在于艺术形式美的不同。判断古雅之力与判断优美、宏壮之力不同。后者是先天的、普遍的、必然的判断,前者为后天的、经验的、特殊的、偶然的判断;正因为审美判断和古雅判断的性质有上面所说的这种不同,所以创造艺术的壮美和优美要靠天才,而创造艺术的古雅则可以靠人力;在一定的意义上,古雅又可以说是低度的壮美,或低度的优美:古雅在美育普及方面有特殊的作用。
二、简答题
5. 简述《诗经》六义的含义。
【答案】六义是关于《诗经》分类的一种说法,“六义”说源自《毛诗序》,《毛诗序》因承《周礼》“六诗”说,提到“诗有六义”的说法。“六诗”,即风、雅、颂、赋、比、兴,源于《周礼》中的一段话。《毛诗序》中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日风,二日赋,三日比,四日兴,五日雅,六日颂。”其分法与《周礼》相同,只是把“六诗”称作“六义”。“风、雅、颂”是
《诗经》按音乐性质的不同而划分出的三类;“赋、比、兴”是指《诗经》的三种基本表现手法。
(1)风、雅、颂
《诗经》所收录的都是曾经入乐的歌曲,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指音乐曲调,国风即不同诸侯国和地区的地方土乐。《诗经》有十五国风. 大部分是民歌。“雅”即正,是指周朝京都地区的雅正之乐。“雅”分为大雅、小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雅”诗多数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一些民歌。“颂”是祭神祭祖时用的歌舞乐曲,音乐较舒缓,“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
(2)赋、比、兴
赋、比、兴是指《诗经》的三种基本表现手法。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诗人的情感。朱熹《诗集传》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6. 温柔敦厚。
【答案】(1)“温柔敦厚”的出处及含义
“温柔敦厚”出自《礼记•经解》篇: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之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教也' “温柔敦厚”原意指人的性格温和宽厚,这里借指诗歌对当前政治的讽刺和批评,不能过火,必须符合礼义。
(2)“温柔敦厚”的内涵及后世学者对它的理解
①“温柔敦厚”的内涵
“温柔敦厚”最初主要介绍的是孔子的“诗教”观,也是汉代儒家对孔子文艺思想的一种概括。唐代孔颖达《礼记正义》对此解释说:“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这是就诗歌讽谏的特点来说的,体现了对作者写作态度的要求。同时,《礼记正义》又说:“此一经以《诗》化民,虽用敦厚,能以义节之。欲使民虽敦厚+至于愚,则是在上深达于《诗》之义理,能以《诗》教民也。”这是就诗歌的社会作用来说的,既需要运用温柔敦厚的原则,同时也必须以礼义进行规范。
②后世学者对它的理解
“温柔敦厚”说除了伦理原则的意义外,在后世有时也被引伸为艺术原则,例如况周颐《蕙
风词话》所提出的“柔厚”说,就是关于词的艺术原则要求。词论中的“柔厚”说要求词在艺术表现上要蕴藉含蓄,微宛委曲;内容上要深郁厚笃,既不叫嚣乖张,又不浅显直露。
7. 谈谈你对郑板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的理解。
【答案】郑板桥的这三个词非常形象、恰当地描述了艺术创作所经历的三个阶段。
(1)“眼中之竹”——艺术体验
“眼中之竹”指艺术家进行艺术体验的过程。这是创造主体在长期积淀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要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和理解。
(2)“胸中之竹”——艺术构思
“胸中之竹”指艺术家进行艺术构思的过程。艺术家在艺术体验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造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使得艺术意象得以创造和成熟。通过艺术整合、变形、移情从而凝结艺术意蕴,将主体的审美情感、审美认识与把握到的客观审美物象融合,并以一定的艺术表现方式和语言为媒介,形成存在于主体观念中的艺术意象。
(3)“手中之竹”——艺术表现
“手中之竹”指艺术家进行艺术表现的过程。艺术家将自己的艺术构思中已经基本形成的艺术意象转化为艺术符号,并以物化形态使之得以显现,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情境或形象体系。然后在艺术意象物化与表现之后,将艺术内涵进一步深化,主体在物化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审美倾向,不断进行艺术语言的锤炼,提升艺术意蕴,最后形象、意境,典型建成. 形成于文本。
三、论述题
8. 汤显祖戏曲作品主要特色和影响。
【答案】汤显祖的戏剧作品除早年的未完之作《紫箫记》外,主要是《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四部传奇,因为都写有神灵感梦的情节,故合称“临川四梦”,又因为汤显祖在临川居所的堂名为玉茗堂,故又称“玉茗堂四梦”。前两部作品写男女青年的爱情故事,主要是体现他对真情的歌颂;后两部作品写封建士子的宦海沉浮,主要是体现他对政治的思考。汤显祖戏曲作品主要特色和影响主要表现为:
(1)汤显祖戏曲作品主要特色
①内容上,“临川四梦”的四个梦境演绎了纷繁世间事。
《紫钗记》中的霍小玉与书生李益喜结良缘、被卢太尉设局陷害、豪侠黄衫客从中帮助,终于解开猜疑,消除误会的悲欢离合的幻梦。《牡丹亭》描写了杜丽娘因梦生情,伤情而死,人鬼相恋,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痴情。《南柯记》讲述了书生淳于棼于梦中做大槐安国驸马,任南柯太守,荣华富贵梦醒而皈佛的故事。《邯郸记》则表现了卢生梦中娶妻,中状元,建功勋于朝廷,后遭陷害被放逐,再度返朝做宰相,享尽荣华富贵,死后醒来,方知是一场黄粱梦,因此而悟道的警醒。前两剧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追求,以及对束缚人心自由的封建礼教的批判。后两剧都是作者辞官归隐后的作品,都属于以梦写政的政治问题戏,表达了作者对追逐功名利禄的矫情的完全否定,同时也都借助佛道两家的出世理想来求得人生的最终归宿。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