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812公共政策分析之公共政策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渐进模式
【答案】渐进模式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政策分析家林德布洛姆提出。这一模式的内容是,政策制定所根据的是过去的经验,经过渐进变迁的过程,从而获得共同一致的政策。它以现行的政策作为基本方案,在与其他新方案相互比较后,制定出对现行政策的修改、增加的新政策。渐进模式的合理之处在于,比较符合政策分析的实际,承认政策制定者缺少时间、信息和其他资源。其缺陷在于,倾向于保守主义,安于现状和忽视社会变革尤其是革命:注重目前短期目标,而忽视长远目标; 不适应于政治性和战略性决策。
2. 政策执行
【答案】政策执行是指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治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协调与控制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政策执行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政策活动的一个组成环节。
3. 最优化模式
【答案】最优化模式又称规范最优模式,是德洛尔提出的带有综合性质的模式。德洛尔在批评全面理性模式和渐进模式并吸收这两种模式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最优模式。他认为,全面理性或综合理性模式的要求过于理想化,在现实世界中难以达到。而渐进主义模式虽然更贴近实际,更适应于人类的本性和理论上更成熟,但是它也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德洛尔将最优化模式的分析过程分为3个阶段18个步骤。
4. 政策问题
【答案】政策问题是指一种由相当数量的社会成员感觉到的与人的利益、价值和要求相联系的,并由团体活动所界定的,以及为政府所认可,认为必须加以解决的社会问题。它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或状况,而且也是一种主观感知及集体行动的产物。政策问题具有相互依赖性、主观性、人工性和动态性四个基本特征。
5. 政策评估
【答案】政策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评价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从政策评估在政策过程所处的阶段来看,政策评估又可分为事前评估、执行评估和事后评估。
6. 全面理性模式
【答案】全面理性模式又称纯粹理性模式,是指决策者能够依据完整而全面的资料做出合理性的决策。很难确定是谁提出了这一模式,但是在经济学、管理科学、政治学及行政学等学科中可以发现这一模式的广泛使用。这一模式意味着决策者能完全客观而合乎逻辑地看问题,他心中有明确的目标; 在决策过程中,他的所有行动,不断地使他选择有效达成目标的备选方案。
二、简答题
7. 如何评价政策变化的两种基本模式?
【答案】(1)政策分析学者提出了政策变化的两种基本模式:
①常规变化模式,即政策在保持基本方向或日标的前提下发展演化,或新旧政策之间保持较大程度的连续性。常规变化模式以“吸取经验教训”的学习类型为基础。
②范式转换或中断一平衡模式,即政策连续过程出现中断或飞跃,新政策取代旧政策。范式转换模式以“社会学习”(即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特别是价值观、意识形态变化的感知)作为基础。
(2)常规的政策变化和政策风格
①公共政策往往存在惊人的连续性,大量的公共政策是在某种程度上对以往的政策和实践的延续。这一类政策变化就是“常规的政策变化”。在这种变化模式中,允许在没有改变政策基本方向的情况下对现有的政策做出修改和补充。
②政策变化的常规模式(即政策所具有的高度的连续性)的原因,乃是在于同一批政策参与者或团体长期主宰相关领域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相关的政策问题总是被放在相似或相同的脉络和途径中来加以处理。这也就形成了所谓的政策风格。
③政策风格是政府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政府在政策过程与其他行动者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也就是说,政策风格由政府解决问题途径和政府与社会团体关系的模式这两种因素所决定。政府解决问题的一般途径分为“预期的/积极的和消极的(反应)”两种。
④综合看来,影响政策风格的变项主要有两个:a. 政策主体的构成,其中包括行动者及其观念、价值观、思维方式; b. 国家所具有的自主性,包括行政管理能力等。
(3)政策发展中的“范式”变化
①在此种政策变化模式中,公共政策这个共同体所持有的“政策范式”,诸如关于社会问题的性质及其解决办法,政策所具有的方向、目标及其所赖以生成的价值观、信念、意识形态等发生转变,而引起这种变化往往是社会学习过程。范式变化表现为政策连续性的中断,或政策渐进过程的中断(因此又称中断一平衡模式)。
②一个政策范式是与政策活动者紧密相关的智力构造,它本质上是相关的政策公共政策活动者所持有的一系列知识、经验、观念。
“政策范式”概念的倡导者霍尔分析了政策范式变化过程,他将这一过程划分为如下六个阶段:
a. 范式稳定性。在这一阶段,居于主导地位的正统被制度化,并进行政策调整。
b. 反常的积累。在这一阶段,与现存正统不相适应或相矛盾的现象出现,或现实世界的发展超越了正统所能解释的范围。
c. 实验。在这‘阶段,人们努力扩展现有的范式,以说明反常。
d. 权威的破灭。在这一阶段,人们对官员和专家失去信任,新的参与者向现有的范式挑战。 e. 争议。在这一阶段,争论遍及公共领域,并包含了更大的政治过程(包括选举和党派争论)。 f. 新范式的制度化。在这一阶段,新范式的倡导者经过或长或短的时期而使范式获得支配地位,他们改变现有的组织和决策安排以便使新范式制度化。
8. 简述三类政策问题(结构良好的问题,结构适中的问题和结构不良的问题的区别。
【答案】(1)政策问题的相关概念
政策问题是指一种由相当数量的社会成员感觉到的与人的利益、价值和要求相联系的,井由团体活动所界定的,以及为政府所认可,认为必须加以解决的社会问题。它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或状况,而且也是一种主观感知及集体行动的产物。
(2)邓恩根据米特洛夫和萨伽斯蒂的观点将政策问题分成三类,即结构良好的问题、结构适中的问题和结构不良的问题。这三类问题的构造山其相对的复杂性来决定,即山该问题实际上处于问题的相互依赖系统所决定。如表所示,这三类问题的区别可由其共同因素的变化来加以说明。
表 三类政策问题在结构上的区别
9. 什么是技术可行性? 如何进行技术可行性比较?
【答案】(1)技术可行性是指从技术角度衡量政策或规划的产出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现有的技术或方法能否使得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 二是备选方案(在技术上)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政策目标。
(2)技术可行性的一个主要标准是有效性或效能。有效性标准的焦点是被提出的方案或项目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另外,有效性或效力标准还包括政策或项目的影响是直接还是间接的、长期还是短期的、可量化还是不可量化的、充分还是不充分的。
(3)有效性的测量是相当困难的。首先是找一种可靠测量方法上的困难,因此有时必须用间接的方法。然而,每项公共政策或公共项目的背后,都有一些关于这项政策或项目是好的或有助于实现公共福利的观点。因此,首先要明确所要测量的是什么,而测量的方法是可以改善的。例如,数据上的实质上的改善是可能的; 有些途径能够在考虑社会因素时提供帮助; 可以使用某些数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