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812公共政策分析之公共政策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政策周期

【答案】政策周期是指政策经过制定一执行一评估一监控一终结这几个阶段后形成的一个周期。政策周期表明,新的政策往往不是凭空产生的,常常是原有政策的延续,是为适应新情况而对原政策加以修改调整,从而形成政策的一个新周期,实现新老政策的交替循环。

2. 充分性

【答案】充分性山威廉·邓恩在《公共政策分析导论》一书中提出,它是政策评估标准的类型之一。充分性是指特定的效益满足引起问题的需要、价值或机会的程度,它明确了对政策方案和有价值的结果之间关系强度的期望。

3. 阿罗不可能性定理

【答案】阿罗不可能性定理是指如果众多的社会成员具有不同的偏好,而社会又有多种备选方案,那么在民主的制度下不可能得到令所有的人都满意的结果。该定理是由197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J. 阿罗提出的。阿罗对多数票规则往往导致投票悖论进行了研究,意在证明是否存在一种政治机制或社会决策规则,能够消除这种投票悖论现象,他得出的结论是:“如果我们排除了人际效用的可比性,而且在一个相当广的范围内对任何个人偏好排序集合都有定义,那么把个人偏好总合为社会偏好的最理想的方法,要么是强加的,要么是独裁的。”即不可能存在一种社会选择机制,能够使个人偏好通过多数票规则转换成社会偏好。阿罗的这个结论后来被称为“阿罗不可能定理”,又称“阿罗悖论”。“阿罗不可能定理”的意义在于,它表明在集体行动中无论采用何种加总个体意见的方式都是存在缺陷的。作为该缺陷的一个结果,所有民主方式中的投票过程都潜在地具有被操纵的可能性。

4. 政策终结

【答案】政策终结是指政策决策者通过对政策或项目进行慎重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或项目的一种政治(或政策)行为。政策终结在政策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终结不只是对一项政策的了结,而且意味着修正或调整。政策终结有三个特征:强制性、更替性、灵活性。

5. 精英

【答案】精英是相对于一般社会大众而言的。社会被认为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掌握权力的少数人精英,另一部分是社会大众。只有很少的人为社会分配价值,大众小能决定公共政策。精英是从社会经济上层小成比例地抽取出来的,公共政策反映的不是大众的需求,而是反映在社会中占少数、居统治地位的精英们的价值取向。大众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动的、冷漠的和缺乏信息的,因此大众情感在更多时候为精英所操纵。精英主义认为,精英在关于社会体系的规范上拥有共识,不为追求卓越而竞争,精英的共识多于分歧。社会的统治者是社会的少数,但他们在智力、性格、能力、财产等方面超过大多数被统治者,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和作用,是社会的精英。其中极少数的政治精英代表一定的利益集团,掌握着重大决策权,他们的政治态度、言行对政治发展方向和前景产生重要影响,决定着政治的性质。精英理论认为,必须分析这些政治精英才能揭示政治的本质和规律。

6. 沉淀成本

【答案】沉淀成本是指投入决策、某个计划或某个项目的时间、资金或其他资源的无法弥补的花费。它限制了目前投入的选择范围,即已经在政策上投入的资金、人力制约了决策者下一步的行动计划。这是错误政策终结的障碍。政策终结者总是进退维谷,进即追加投资,只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退即不追加投资,要面对的是已投入的资金由于政策终结无法收回的结果。

二、简答题

7. 在理论预测中如何应用理论图示法和因果模式?

【答案】(1)理论图示是指一种用于帮助分析者查明和安排一个理论或因果论证中的关键假设的技术。它可以有助于揭示下列四种因果论证:收敛的、发散的、系列的和循环的论证。一个理论可能包含着这四种论证的混合。

(2)有一种程序可以用来揭示一个理论或论证的一般逻辑结构,它由如下四步所组成:

①分开并计数每个假定;

②划出表示结论的词语和表示支持论断或结论的假设的词语;

③当这些逻辑指示词被省略,但明显地是隐含着的时候,用方括号将这些逻辑指示词补齐; ④用一个因果关系图表安排已被序号化了的各个假定。

(3)因果模式是一些力求解释和预测公共政策的原因和结果的简化了的理论表达式。因果模式的基本假定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项之间的共同变化是基本的派生力(原因)和它们的结果(效果)的一种反映。因果模式的优点及力量在于,它促使分析者将因果假定加以明确化; 局限性在于分析者往往倾向于将统计分析所发现的共同变化与因果论证混为一谈。因果模式被广泛地应用于交通、卫生、教育和福利等公共政策问题领域,以弄清这些领域公共政策的决定性的因素。

8. 全面理性模式的要点。

【答案】全面理性模式,又称纯粹理性模式,泛指决策者能够依据完整丽综合全面的资料作出合理性的决策。

(1)根据林德布洛姆的论述,全面理性模式的要点是:

①决策者面对一个既定的问题;

②理性人首先应该清楚自己的日标、价值或要点,然后予以排列优先顺序;

③他能够列出所有达成其目标的备选方案;

④调查每个备选方案所有可能的结果;

⑤比较每个备选方案的可能结果:

⑥选择最能达成目标的备选方案。

总之,政策分析的全面理性模式主张,为了一个理性的决策,政府的决策者必须知道所有的社会价值偏好及其相对权重,所有可能的备选方案,每一个备选方案可能产生的后果; 必须能够估计每一个政策方案可能得到或者失去的社会价值比例,能够选择最经济有效的政策方案。

(2)全面理性模式的主要难题有:

①在政策制定中。决策者往往并不是面对一个既定的问题,而是需要根据一些现象的表征去探查问题的所在,这往往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

②在政策制定中。目标、价值的排列往往因目标不清晰及价值冲突,使得决策者犹豫不决; ③要列出所有达成日标之备选方案及每个方案的所有可能后果,在人类能力有所限制、环境不确定影响及时间成本受限制的情况下也难以做到。

因此,全面理性模式虽然是政策分析的完善境界,但在实际的政策分析中难以做到全面理性的要求。

全面理性模式构成以后的儿乎所有政策分析模式的出发点。可以说,后起的各种政策分析模式是在批评全面理性模式以及吸取它的某些成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9. 结合实际,说明如何搜寻与发现备选力案。

【答案】在备选方案产生的这个阶段,要尽可能弄清备选方案的可能范围、种类,能够产生越多的解决办法或备选方案越好。方法包括:

(1)不作为(保持现状)的分析

不作为的分析考察现状,以判断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能否消失或缓解,并为新方案的产生和测量提供基点。

(2)快速的调查

分析者应有一个交往的网络,通过交谈、拜访或电话联系,征询交往网络中的人员的意见,尤其是注意其他政策分析者、专家和从事相关领域的政策执行或制定官员的意见; 这种快速调查的范围也包括记录、分类和整理在各种会议上人们提出的解决相关问题的建议等。这种快速调查可能会产生大量的备选方一案的建议,能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思路。

(3)文献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