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专业硕士]之中国文化要略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为什么说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是文化与生俱来的特性?
【答案】之所以说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是文化与生俱来的特性,原因在于:
(1)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是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融汇中发展、壮大的,即文化的发展,需要多元因子的相互碰撞和借鉴,需要借助他种文化的积极成分,以培植文化发展的新基因。
(2)单因子的文化发展,在人类文明史上是了无生气和自我消亡的文化。中国文化从发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一种多元融合与交汇的态势; 发展到今天,更是多元融合与交汇的结果,直到现在也还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
因此,文化与生俱来的特性,就是与他种文化的相互交流,在交流中扬清弃浊,取长补短,以达到发展进程中的良性状态。
2. 举例说明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
【答案】较之西方艺术,中国的传统艺术有如下四个明显特点:
(1)“礼乐一体”的原则
“礼乐一体”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是有礼必有乐,乐附于礼。第二是乐在诸多艺术中独具至尊地位。历代儒家学者都把“乐”看作是道德感化和政治教化的手段。儒家所推崇的周公“制礼作乐”,即是把礼乐一并作为维持西周奴隶主通知的两大支柱,因而一旦到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社会变化,孔子就认为是“礼崩乐坏”。由于儒家的不断提倡和发挥,礼乐并列为封建统治者的工具,乐也在社会生活和艺术领域占有崇高地位。封建帝王的各种礼仪活动,都有乐曲相配,因此朝廷总是拥有庞大的乐队,并且由“太常寺”负责管理。
(2)融合互通的精神
即中国艺术的诸门类不是各自为域,互不相关的,而是彼此相通,融合为一的。汉唐以后,流行书画,二者结合得难以分家,向来被称为“书画同源”,其理论和技法都是相通的。中国历史上的画家,往往同时又是书法家。
(3)注重神韵的技法
即中国艺术注重表现事物的意趣和人的内在感情,要求在艺术创作中突出神似。我国古代的艺术家和艺术评论家们都非常重视“神似”这个问题。“神似”就是要求艺术创作要表现对象的典型特征,揭示它们的内在精神。顾恺之说的“以形写神”以及传说他画人很注意一双传神的眼睛; 南齐书法家王僧虔说的“神采为上,形质次之”等,其含意都是强调艺术创作不能追求形似,而要追求神似。注重神韵、大笔写意是中国艺术的本质特点。
(4)用于教化的目的
即传统艺术很重视艺术的目的性和社会功能。从孔子开始,儒家学者就非常重视《诗经》的思想教育作用。孔子日:“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就是说《诗经》的思想教育作用是可以感发人的意志,可以观察兴亡得失,可以提高人的道德修养,还可以表现人们的哀怨情绪以批评不良政治。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为国君效力。
3. 中国的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形成有什么影响?
【答案】中国的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表现为:
(l )内陆辽阔,空间巨大,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舞台
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部,其东南濒临浩瀚无边的太平洋,而至西、至西南、至西北则居于亚欧大陆的中心腹地。在这样一个辽阔地域里生息的中华民族,有足够广阔的天地创造自己的文化,演绎自己的历史,它的文化创造无需借助他人的土地。这是造成中国文化亘古独立、长生不灭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文化带有内敛性和保守性的环境因素。
(2)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为中国文化的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
复杂地貌和不同气候给人们的衣、食、住、行以巨大影响,人们依据这些条件决定自身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中国文化呈现多姿多彩的画面。
(3)山河壮丽,景色秀美,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及审美趣味产生了深刻影响
中国地域辽阔,山多水多。高山耸立,千峰竞秀; 河湖纵横,百川归海,构成一种气度非凡而又深刻隽永的山水环境。中国地名多因依山傍水而得,体现出中华民族依托山水的内在精神。
4. 中国瓷器在器物文化史上占有什么地位?
【答案】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也是瓷器制作技艺最早成熟的国家。精美绝伦的瓷器自隋唐以后不断地输出到世界各地,特别是17世纪大量销往欧洲之后,“瓷国”的美誉便冠给了中国。中国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瓷向瓷器过渡的产物。
(1)原始青瓷经过漫长的发展,到东汉时期成熟为真正的瓷器。
(2)从三国到魏晋南北朝,瓷器烧制发展迅速,以越窑为代表的南方青瓷生产处于领先地位。白瓷的发明,开创了瓷器生产的崭新局面,形成我国制瓷业的南北两大瓷系。
(3)隋唐两代,随着国家统一和经济繁荣,瓷器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唐三彩”显示了盛唐文化的韵律,成为中国古代陶瓷的精品。
(4)宋代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繁荣阶段。形成了六大窑系:北方地区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磁州窑系; 南方地区的龙泉青瓷系和景德镇的青白瓷系,出现了“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
(5)元代瓷器承前启后,北方瓷窑因战争破坏而走向衰败,南方的龙泉窑和景德镇窑却进一步发展。
(6)进入明清两代,中国的瓷器生产达于鼎盛,产品的数量之大和质量之高均是前所未有。由于明代的社会经济出现了资本主义因素,因而刺激了市场对瓷器生产的大量需求,各地工匠高
手纷纷涌向日益繁荣的景德镇,形成了“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局面。
5. 怎样欣赏中国的书法艺术?
【答案】(1)书法成为一门艺术,是以汉字的方形结构和线条变化为基础的
①古人在创造这种方块字的时候,已经融入了中国人对造型美的基本见解,即结构平衡,线条流畅,整齐而有变化,均匀而有对比,这就给书法家提供了施展艺术才能,驰骋艺术想象的天地。
②汉字结构的写实主义和人体本位精神,使汉字本身就具有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的因素,因此书法家们在挥毫撒墨的时候,完全可以依据这就对美的感受,把存在的天地山川之美以及人物房舍之美与汉字的结构美紧密地结合起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2)欣赏中国的书法艺术时,不仅要了解写书法的人,还要了解书法艺术的特点
即运笔取势,力在其中,以笔法的曲直、行滞,章法的虚实、疏密,结构的奇正、主次,显示出“相反相成”的美感。
①“运笔取势”是指起笔要注意“逆”,结体要注意“违”,章法要注意“侧”即形成一定的势态。
②“逆”就是落笔要取逆势,又称“逆锋”,即欲行其右,先行其左; 欲行其下,先行其上,这就可以使笔画充满力感。
③“违”就是错杂、多样、变化、参差、互异,即“数画并施,其形各异; 众点其列,为体互乖”,但又要“违而不犯”,即不能杂乱无章。
④“侧”就是笔画和章法要多取侧势,因为侧势造成的美更富于变化。
总之,笔画不要雷同,不要呆板,要讲变化,讲互异,还有讲主次分明,叙事相间,刚柔并济,要讲究正中有奇,连中有断,连断自如,开合自成。
6. 什么是科举? 如何评价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
【答案】(1)科举
隋开皇七年(587年),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规定采用考试办法选拔官吏,并于开皇八年设立“志行修谨”(有德)和“清平干济”(有才)两科,以选拔人才。大业三年(607年),隋场帝又在诸多科目中设立“明经”、“进士”二科,以考试策问取人。这就是科举制的真正开始。因其基本做法是设立科日,以考试举士,故称“科举”。
(2)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评价
①科举制的积极意义
a. 科举制打破了门阀制度的出身限制,对国家而言,大大拓宽了选拔人才的基础,为选人任人开辟了更大的空间,对社会而言,是给更多中小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参与治国和施展才能的机会,这无疑有利于社会发展与国家稳定。
b. 它与以前的人才选拔制度相比,具有相对公平、公正和公开的优点,是用人制度的历史性改革与进步,非但影响了日本、韩国、越南的科举制,也影响了欧洲的文官制。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