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外国教育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操作技能学习的高原现象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答案】(1)操作技能学习的高原现象

操作技能的高原现象是指在结构比较复杂的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到一定时期会出现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的现象。这一现象在练习曲线上表现为出现一段接近水平的线段,此时曲线不但不上升,甚至还可能出现少许下降。但在高原期后,曲线又继续上升。

(2)高原期现象产生的原因

感觉机能和中枢机能对动作的控制和调节作用减弱; 提高练习成绩的新的活动结构和方法尚未形成; 练习方法不当; 形成消极的思维定势; 产生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疲劳; 动机强度减弱、兴趣降低甚至产生仄倦等消极情绪; 意志品质不够顽强等。只有消除这些消极因素的干扰,才能避免高原期现象的发生。

2. 简述要素主义教育思潮的主要观点。

【答案】要素主义教育思潮的主要观点有:

(1)把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教育的最重要的功能是,使学生学习在人类文化遗产中所存在的那些永恒不变的、共同的、超时间和空间的要素,即一种知识的基本核心。学校的课程计划要保证学生学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要按逻辑系统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

(2)教学过程必须是一种训练智慧的过程。真正的教育就是智慧的训练,因此,学校要提高智力标准,注重思维能力的严格训练。学校还要注意“天才”的发掘和培养,发现最有能力的学生,激发他们最大的潜力。

(3)学生在学习上必须努力和专心。对学生的学习应该坚持严格的学业标准,促使学生刻苦

,才能实现最有价值的学习。如果学生对学习“共同要素”和专心地学习。因为只有强调“努力”

不感兴趣,那就要强迫他们学习。

(4)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在系统的学习过程中,要树立教师的权威,加强教师的控制。但是,教师必须具有一流的头脑和渊博的知识,精通所教的科目,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具有很强的传授知识的能力,并能全心全意地献身于自己的工作。

3. 简述教育性教学原则。

【答案】教育性教学原则是由德国教育家、心理学家赫尔巴特提出。

(1)其主要观点有:

①知识与道德有内在联系,人只有认识了道德规范,才能产生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要进行道德教育必须先有知识,先受一般教育:

②教育(道德教育)是通过,而且只有通过教学才能真正产生实际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③教学的目的与整个道德教育的最高目的保持一致,即养成德行。为实现这个目的,要设立一个近的目标,即“多方面的兴趣”。

(2)评价

在赫尔巴特以前,教育家往往把教学和德育分开,规定各自不同的任务。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阐明了二者之间的联系,使德育获得坚实基础。但是他把教学完全从属于道德教育,认为二者等同,具有机械论倾向。

4. 简述菲茨与波斯纳提出的操作技能形成阶段及其特点。

【答案】菲茨和波斯纳提出了三阶段模型,将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分为认知阶段、联系阶段和自动化阶段三个阶段。其各自含义与具体特点如下:

(1)认知阶段及其特点

练习者要将组成某种动作技能的活动方式反映到头脑中而形成动作映象,并对自己的任务水平进行估计,明确自己能够做得如何。在该阶段:对示范动作,或者参考书、参考图示进行观察,需要了解所要学习的动作技能的动作结构和特点,以及各组成动作之间的联系,从而在头脑中形成动作映象。

(2)联系阶段及其特点

在这个阶段,学习者的注意力己从认知转向动作,逐渐从个别动作转向动作的协调与组织。开始把个别动作结合起来,以形成比较连贯的动作。但是他们常常忘记动作之间的联系,在动作转换和交替之际,往往出现短暂的停顿现象。

(3)自动化阶段及其特点

这是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所学习的动作技能的各个动作在时间和空间上己联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巩固下来,各个动作的像话协调以达到自动化。

5. 简述课程的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答案】(1)课程的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的含义

课程的逻辑组织是指根据学科本身的体系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课程的心理组织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

(2)课程的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的相互关系

“传统教育”派主张根据学科内在的逻辑顺序来组织课程内容,而“现代教育”派强调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特别是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经验背景来组织课程内容。现在人们认为要把课程的逻辑组织和心理组织结合起来。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的统一实质是在课程观上把学生与课程统一起来,在学生观方面,体现为把学生的“未来生活世界”与“现实生活世

界”统一起来以此为基础,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根据学生认识发展的特征和科学知识本身的逻辑特征,编排成既区别于原有科学结构,又有别于学生的完全经验复制式的课程内容体系。

6. 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权利的规定。

【答案】(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下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7. 简述墨家教育的特色。

【答案】墨家是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之一,创始人为墨翟,世称墨子,墨家之名从创始人而得。墨家教育具有以下几点特色:

(1)墨家是“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墨家是代表农民与小工业商业者、注重社会和生产实践的教育团体;

(2)墨家以教育为“兴天下利,除天下害”的手段;

(3)教育的目的,墨家的教育在于培养“贤士”或“兼士”;

(4)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

(5)强调主动和创造的教育、教学方法。

8. 简述产婆术的主要特点。

【答案】(1)产婆术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师生间对话的方法,一般称为“苏格拉底方法”。这一方法主要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四个步骤组成。

①讥讽是就对方的问题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陷入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

②助产术是逐步引导对方的思维,帮助对方自己得出答案;

③归纳是从各种具体的事物中找出事物的共性,形成一般的概念;

④下定义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2)这种方法的使用需要有一定条件:

①受教育者须有探索真理的愿望和热情;

②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有一定的知识积累;

③教育对象更适合有一定推理能力的成年人。

(3)这一方法的主要特点是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来获得对事物的认识。由于对话不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强制性灌输上,而是建立在与学生的共同讨论,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的基础上,有利于思维的训练和真理的发现,因而对以后西方教育教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