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648新闻与传播理论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新闻本位观念
【答案】新闻本位是指新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①讲述真实的故事,即新闻报道要遵循事实第一、新闻第二的准则,从客观实际出发,反映报道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客观真实的事件或人物动态;
②讲述百姓的故事,即新闻报道要深入生活和社会,贴近现实、贴近群众,报道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故事;
③公平、客观得讲述故事,即新闻报道要不偏不倚,采取中立的态度报道事件中的当事者,发表的评论和解读也要基于客观事实,不做拔高;
④及时讲述正在发生的故事,即新闻记者要第一时间报道正在发生的突发事件,争取时效,将第一现场的信息快速传递给广大受众群体。
2. 斯塔尔报告
【答案】《斯塔尔报告》是指美国国会经过研讨对外公布的克林顿白宫性丑闻事件的一份报告。报告中详细地描述了美国总统和白宫实习生之间的性丑闻。特检官随后介入事件调查,使本案获得了迅速的进展。1月12日,实习生莱温斯基的好友特里普所交出17卷录有关于莱温斯基谈与克林顿关系及总统要其撒谎的录音带。在联邦调查局的安排下,身上戴有声音设备的特里普与莱温斯基在弗吉尼亚州一间酒店中进行了有意义的会面。这次会面的照片、录音带已成为游说莱温斯基与警方合作、提供克林顿要其撒谎的证词的有力武器。报告发布之后,克林顿向国会提交了辞职报告。
3. 随机抽(取)样(randomsampling )
【答案】随机抽(取)样是指保证调查对象总体中每个部分都有同等被抽中的可能的调查方法,是一种完全依照机会均等的原则进行的抽样调查,被称为是一种“等概率”。随机抽样有四种基本形式,即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和多级抽样。
4. 媒介发展的30年法则
【答案】媒介发展的30年法则是指由美国加利福尼业州未来研究所所长保尔。萨佛提出的关于媒介发展的理论。他认为,在过去5个世纪的人类传播史中,新技术、新媒介取代旧技术、旧媒介的速度(如果可以取代的话),并不如人们想象得那么迅速、那么顺利。它往往至少需要30
年的时间,即所谓的“30年法则”。
5. 组织
【答案】从广义上来看,任何由若十不同功能的要素按照一定的原理或秩序相组合而形成的统一整体,都可以称为组织,如细胞组织、肌肉组织、人体组织等等。在狭义上,组织指的是“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分工,在统一的意志之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从这个定义而言,组织既是社会群体的一种,又与一般的松散群体有明显的不同。这种区别是多方面的,一般而言,辨认一个群体是否属于组织,主要看这个群体中是否有一个统一的指挥或管理系统,用马克斯·韦伯的话来说,即是否存在着一个“管理主体”。在这个分类标准下,凡是具有中枢指挥或管理系统的群体,如政党、军队、政府机构、企业、社团等等,都属于组织的范畴。组织都是为实现一定的组织目标而设置或成立。与一般社会群体的目标相比,组织目标更明确、更系统,它的实现需要严格的制度化措施的保证。
二、简答题
6. 试述受众观变迁的概要。
【答案】对受众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大众”到“市场消费者”再到“权利主体”的变化过程。不过,这些有关受众的不同认识,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连续的线性关系,它们是从不同角度形成的对受众的不同理解。受众的各种特性或者说侧面,其实早就并存不悖,只是由于大众媒介发展状况的不同,以及社会历史背景的差异,使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人们对受众的理解往往向某一方面倾斜而己。
(1)社会学中的大众社会理论对传播学的影响,主要在20世纪20.30年代。人们将受众等同于大众社会里的大众,认为受众是一种分散的、被动的存在,很容易被大众媒介传递的信息所操纵和改变,大众传播则是一种单向的过程,大众媒介在其中居于垄断和控制的地位,社会影响力巨大。
(2)20世纪40年代以后,许多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陆续发现,受众其实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被动,在接触大众媒介之前,他们往往已有自己的固定看法和预存立场,而且,单个受众总是归属于一定的集团或群体,群体的态度和规范往往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他们的立场和对于媒介讯息的接收。
(3)将受众视为信息消费者和市场营销对象也是一种由来己久的观点。从19世纪30年代便士报在美国诞生时,到20世纪中期以后,媒介的公司化、集团化经营成为主流,跨行业的媒介垄断集团出现,“受众即市场”的观点也愈加影响深远。
(4)将受众视为权利主体的思想,可追溯到17, 18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依据“天赋人权”、“自然权利”等政治学说,早期的资产阶级学者认为,表达自由是公民自然权利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民主政治赖以实现的基础。
7. 请你以中国2008年奥运会(或春节联欢晚会)为例,分析大众传播是如何建构共享的意义和文化的。
【答案】(1)传播是共享,詹姆斯·卡里认为,传播是一个制造、保持、修补和转换现实的象征性过程。通过传播,一定群体的人们共享民族、阶级、性别身份、信仰等。
①他们共享着相同的文化。传播塑造和定义“我们”,把“我们”与“他们”区别开。由于我们天天依赖于传播的这一功能,就像鱼相忘于江湖,反而不易察觉。
②传播是仪式。传播仪式是一种对主体的召唤,邀请读者参与到传播中,获得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这种传播仪式是对现实的再现与建构。③传播的仪式观并不把新闻看做是简单的信息,而是把它看做戏剧。传播不是描述世界,而是描述权力、行动的舞台,人们被邀请参与其中。
④大众传播可以形成社群、共同身份、文化,这种观念在中国儒家的文化中也受到重视。
(2)传播是彼此平等的交流和对话,在其中传受双方获得相互理解和共识。在2008年的奥运会中我国大众传播媒体抓住了主旋律,来进行构建我国的奥运文化和意义,大众媒体采用电视、报纸、网络、广播全方位的对奥运会进行报道。对奥运会的报道我国采用的是大的以积极正面的形象报道为卞,同时突出典型的形象。传媒选择了合适的报道素材,因为这些意义是普遍的和典型的,人们就能够很好的理解其中的意义。在受众中不会存在理解的障碍和隔阂,能够做到意义的共通。同时设置了及时的反馈渠道让受众进行反馈,这样传播者就能更好地理解受众意义,这在刘翔退赛中可以很好看出。
8. 作为制度设计的“公共服务媒体”需要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答案】进入社会转型和变革的新时期,新闻媒介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所担负着的角色显得越来越重要。媒体天生具有公共关系和担当社会公共服务角色的职能。长期以来媒体人传统的思维方式只是将媒体作为传播己往事实的新闻素材,履行单向传播的定位,而要想成为真正的“公共服务媒体”还需要一些基本条件。
(1)建立公共服务平台,确保公民的表达权,鼓励公民积极广泛地利用公共媒介表达自己的要求和声音。构建公共服务平台需要网络技术、数字化媒体与传统媒体相结合。
(2)要有相关的制度保障,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表达权,以及媒体的自由监督、表达的功能。
(3)重视媒介赋权,要让公民认识到媒介的公共服务功能,培养公民的媒介素养。
(1)保持传媒的公共性、社会性,强调媒体的社会责任。
(5)媒体应重视民间的声音,注重民生性、广泛性。真正成为人民表达意愿、讨论社会事务的公共论坛、伸张权利的公器。
9. 罗杰斯(E.Rogers )的创新扩散理论(diffusionofinnovations )把个体采纳创新的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 他把创新的采用者分为哪几类?
【答案】创新扩散是指一种新事物,如新观念、新发明、新风尚等,在社会系统中推广或扩散的过程,它与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密不可分,扩散的过程就是传播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