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711国际关系史之国际关系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
【答案】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是指华沙条约组织解散后,北约谋求填补苏东地区权力真空而密切同苏东国家的联系而建立的地区性组织。1991年6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国家外长在哥本哈根举行会议,发表的一项声明中称要加强同东欧国家的政治军事关系,谋求同东欧国家“建立建设性瞧伙伴关系,以便进一步促进一个自由和统一的欧洲的安全与稳定”。1991年11月78日,北约在罗马举行首脑会议,会议批准成立“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决定每年同东欧、中欧9国、苏联和波罗的海3国举行一次安全会谈,讨论同欧洲有关的安全问题。首脑会议决定邀请苏、波、匈、捷、保、罗和新独立的波罗的海三国参加将于12月在布鲁塞尔举行的首次特别外长会议,以确定双方在政治、安全方面的磋商和合作关系。12月20日,北约和苏东25国外交部或代表在布鲁塞尔举行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会议通过了《有关对话、伙伴关系及合作的声明》,标志着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的正式成立。声明确定了双方的合作范围,其中包括防务计划、军控、军转民、科技和环保等。1992年3月10日,原苏联的11个加盟共和国在布鲁塞尔总部正式签字,成为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的成员国。1992年6月5日在奥斯陆举行了合作委员会年会。会议同意接纳阿尔巴尼亚为第37个成员国。
2. 三国轴心
【答案】三国轴心是指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柏林—罗马—东京轴心。1933年英法《霍尔—赖伐尔协定》、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1936年德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标志着罗马—柏林轴心形成。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反共产国际协定》、日德意关系调整标志着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形成。在英、法、美的纵容下,德、意、日“轴心”同盟形成,法西斯武装力量一天天壮大,世界一步步走向战争的深渊。
3. 上海公报
【答案】《上海公报》是对《中美联合公报》的通称,是指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期间,由中美两国在上海发表的公报。《上海公报》采取了坦率和现实主义的态度,阐明了双方的共同点,也写明了双方的原则分歧。公报指出:“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外交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的关系”。公报同时承认,台湾问题依然是阻碍中美关系发展的主要问题。公报还强调广泛发展双边关系的重要性。尼克松访华和上海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史上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两国结束冷战时期的对抗和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而且为日
后中美关系发展奠定了的基础。中美关系的和解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4. 世贸组织
【答案】世界贸易组织是指于1995年1月1日正式成立,有“经济联合国”之称的国际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的最高决策权力机构是部长大会,至少每两年召开一次会议,可对多边贸易协议的所有事务做出决定。部长大会下设总理事会和秘书处,负责世贸组织日常会议和工作。它的游戏规则对于世界贸易体系的确立乃至各国经济政策的制定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它是多边经济体系中三个国际机构之一,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一起,构成了当今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世界贸易组织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繁荣、安全和负责任的经济世界。其基本职能包括:①世贸组织是制定全球市场经济运行规则并监督和强化所有成员实施规则的组织; ②世贸组织是各成员之间就相互开放市场进行谈判的场所; ③它是解决各成员之间贸易纠纷和争端的有效机制。
5. 印度支那战争
【答案】印度支那战争是指1945年~1954年越南、老挝、柬埔寨人民反对法国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二战后,越、老、柬相继宣布独立,但法国企图在印度支那重建殖民统治,遂于1945年9月入侵越南,10月侵占柬埔寨,年底侵入老挝。三国人民奋起抵抗,从1945年12月开始,进行了长达8.9年的英勇抗战,1950年5月取得奠边府战役的胜利,改变了战争局势。同年7月21日法国被迫签订《日内瓦协议》,保证在尊重老柬越三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干涉其内政的基础上,恢复印度支那和平。印度支那战争也是1975年结束的柬、越、老三国人民的抗美救国战争。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美国为取代法国在印度支那的地位,从1955年起分别在南越,老挝扶植亲美政权和极右势力。1958年颠覆富马联合政府,1959年挑起老挝内战。1961年对越南发动“特种战争”。1964年破坏1962年关于老挝问题的日内瓦协议,再次策动颠覆民族联合政府,并开始轰炸老挝解放区。同年8月2日制造“北部湾事件”,借口轰炸越南北方。1965年起直接出兵南越,将“特种战争”升级为“局部战争”。1970年3月18日又趁西哈努克亲王出访,策动柬埔寨朗诺集团发动政变,接着直接出兵侵入。三国人民奋起反抗。柬埔寨人民于1975年6月攻下金边,解放全国; 越南人民迫使伪美政权于1973年1月签订《巴黎协定》,美军从越南撤军。1975年4月,西贡获解放,次年全国统一。老挝人民1973年2月迫使万象当局签订《万象协定》。1975年12月经过夺权斗争,建立了共和国。
6. 穆斯林世界
【答案】穆斯林世界是指在1500年前后由所有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国家所构成的神权统治的宗教国家体系,它与东亚封贡体系、欧洲秩序一起成为1500年前后国际关系领域中三大彼此相对隔离而又各具特色、几乎是平行发展的国际关系体系。穆斯林国家以伊斯兰教为纽带,创建了一个由所有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所构成穆斯林世界。当时,世界上存在着三个穆斯林大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波斯的萨非帝国、印度的莫卧儿帝国。其中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穆斯林世界中地位最为突出。它不仅建立了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而且始终作为一个异教徒介入欧洲历史,对欧洲
国际关系的历史进程产生直接而重大的影响,与欧洲的联系广泛而复杂,例如十字军东征和奥斯曼帝国的扩张。但是穆斯林世界愈来愈闭关自守、走向僵化,最终土崩瓦解。
7. 杜鲁门主义
【答案】杜鲁门主义是指美国总统杜鲁门要求国会授权,在1948年6月30日以前,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4亿美元的援助,并选派美国文职和军事人员前往这两个国家,监督美援的使用。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为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拉开了序幕; 1947年的希腊和土耳其危机为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创造了机会。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大转折点,实质上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扩张主义,它是美国公开推行对苏冷战政策的重要步骤,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的正式破裂,从此,美苏以欧洲为重点的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全面展开。
8. 第四次中东战争
【答案】第四次中东战争,即十月战争,是指埃及和叙利亚在其他阿拉伯国家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支持下反击以色列的战争。因爆发之日为犹太教赎罪日,爆发之日为伊斯兰教斋月,故又称“斋月战争”或“赎罪日战争”。1973年10月6日,埃及军队强渡苏伊士运河,摧毁巴列夫防线,突入西奈半岛; 叙利亚军队在戈兰高地同以军激战,包围重镇库奈特拉; 巴勒斯坦游击队出动
2.5万人次在以军后方出击; 阿尔及利亚等国派出坦克和空军支援部队; 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及其支持者实行石油禁运。结果以军损失坦克总数的一半和110架飞机,10月
16日后形势发生逆转,以军在北线取得主动后偷渡苏伊士运河成功,切断了埃军补给线。10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338号停火决议。埃叙接受停火。但以军表示接受停火的同时向埃叙发动新的攻势,占领了更多的土地。25日,安理会决定由加纳、印尼、波兰、加拿大等七国组成维持和平部队赴中东监督停火。战争遂告结束。
二、简答题
9. 冷战结束后,美国全球推行霸权主义有哪些表现?
【答案】(1)冷战结束后霸权主义的主要表现包括:
冷战后,美国凭借其经济、政治、军事和科技实力,大肆地推行霸权主义政策,试图在两极格局解体之后新格局尚未确立时建立以其为领导的单极格局,实现美国治下的和平。与以往的霸权主义相比,冷战后的霸权主义更具有欺骗性、侵略性和危险性。
①全球战略寻求建立美国在世界的领导地位。从布什到克林顿再到小布什,都把保持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作用”作为其战略目标,谋求美国对世界的领导权。
②频繁地对外用兵,而且经常绕过联合国单独用兵。如对伊拉克的空袭,对阿富汗和科索沃的战争等,这些战争都是没有经过联合国授权发动的。
③与他国发展军事联盟。冷战后美国依然重视军事联盟,并且对以前的联盟进行了调整和巩固。例如调整北约与美日联眼。
④美国在全球其他国家建立了军事基地,这些基地为美国遏制和防范别的大国提供了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