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近几年我国旅游业发展比较迅猛,已经成为旅游城市不可分割的重要经济支柱,但是旅游业也有其自身脆弱性的特点,自然灾害、暴力恐怖袭击等危机事件对它的影响非常巨大。这些因素直接导致当地旅游业的衰减,例如汶川大地震直接导致了赴四川旅游的人数锐减,使得当地旅游业进入低迷状态。学者对于这类风险事件对旅游的影响机制,以及如何去化解这些不利因素带来的影响一直是业界的研究难题。
现阶段我国对风险感知也有一些探索,但是就自然灾害中的暴雨灾害风险感知对旅游景区的影响的研究还相对比较匮乏。本文以秦岭七大景区为实例,进行游客对暴雨灾害风险感知评价的研究,得出一些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处理方式。
秦岭作为中国的主要标志性山脉之一,为南北气候的分割线,因此气候南北差异悬殊,气候的多变容易导致天气的变换无穷,暴雨灾害频发,随着近年来旅游业的飞速发展,秦岭得天独厚的资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频发的暴雨灾害对游客和景区的人身及财产安全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威胁,因此研究秦岭游客暴雨灾害风险感知尤为重要,可为旅游部门及其它相关部门提供一定的建议参考,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做出相应贡献。
本研究通过了解国内外风险感知的状况及进展现状,并查阅涉及风险感知方面研究的大量文献资料,最终从暴雨灾害知识、暴雨灾害态度、应对暴雨灾害的倾向性行为三个方面出发来研究秦岭游客的暴雨灾害风险感知能力,其中创新性地将经济学与心理学的有限理性研究引用到暴雨灾害风险感知研究当中,去除在获取数据当中非理性因素对数据真实性的影响,最大程度的接近数据的真实性,并结合模糊数学的研究方法,创建了基于有限理性的秦岭暴雨灾害游客风险感知评价体系,来研究秦岭游客的暴雨灾害风险感知能力差异。通过对选取的秦岭七大景区的游客进行调研,进行实例验证,以验证评价体系的合科学性,同时通过实例分析,真实了解游客对暴雨灾害的风险感知能力差异,为游客自身、景区以及当政府对于暴雨灾害方面的防范以及应对提供一些参考。本研究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了深入分析:
(1)暴雨灾害风险感知评价体系
通过查阅秦岭地区暴雨灾害情况,结合风险感知相关研究,从暴雨灾害知识、面对暴雨灾害的态度和应对暴雨灾害的倾向性行为三个方面出来研究游客对暴雨灾害风险感知的能力差异,并且创新性的将经济学与心理学中有限理性研究引用到暴雨灾害风险感知评价体系当中,去除调查者一些非理性因素对问卷数据的影响,最大程度地使评价体系接近科学。
(2)合理的调查问卷设计
在参考暴雨灾害风险感知能力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将各个指标转化为调查问卷,通过将调查问卷发放给调查者的形式,来获取研究数据。其中调查问卷不仅仅题目经过严格考量,而且对于题目的赋分方面,根据不同类别的题目,赋分采取不同原则,其中对于采用李克特量表法设计的单选题,根据游客所选答案所在的等级赋予不同的分数;对于答案为多选题的题目,根据题目的答案数量以及所选答案的数量来确定该题的所赋分值。问卷的质量检验分别经过了效度、信度、回收率以及有效率的检验,说明问卷设计科学,能够真实反映数据。
(3)秦岭游客暴雨灾害风险感知能力计算模型的构建
根据调查问卷获取的数据,将数据整理分类。首先对题目的权重进行确定,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中确定权重的方法,省略了层次分析法中需要一致性检验的步骤,优化了模型;对于优先矩阵的等级级别,五级划分使得数据更加精细,同时运用MATLAB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使得数据更精确,结论更清晰。
理性指数的计算中,通过与调查问卷的题目权重与其赋分相结合,用数字信号处理的原理,运用MATLAB编程将离散数据处理为连续数据的曲线,将处于理性范围内的曲线求积分转换为理性指数。
运用模型将景区游客的所得分数,在有限理性下乘以理性指数转化为在基于有限理性的游客暴雨灾害风险感知能力得分。
(4)秦岭地区实例验证
通过对秦岭七大景区游客所填写的调查问卷数据整理后,将所构建的模型运用到其中,通过对当地暴雨灾害进行风险感知的分析,将风险感知量化,从暴雨灾害的知识掌握情况,对待暴雨的态度及预防暴雨灾害行为等数值的分析为当地旅游指出了一条如何降低风险对旅游影响的可行性道路。
本研究中初次将在经济学和心理学领域的有限理性模式引用到暴雨灾害风险感知的研究当中,并将定性描述转化为定量分析。在转化过程中,处于人类大脑的认识是有限理性的,指标的选取上并不能够完全理性的评测出调查者的有限理性程度,加之拟合过程中,拟合函数会有一些误差,使得理性指数的计算出现一些误差,希望以后的研究者将本研究中不足之处加以弥补,使得研究结果更加接近事实,为相关部门提供一些意见参考,在实践当中能够指导实践,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