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437社会工作实务[专业硕士]之社会研究方法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基本概念
1. 因变量
【答案】由于其他变量的变化而导致自身发生变化的变量称为“因变量”,并用y 来表示。在实验研究中,因变量是受实验刺激影响而变动的变量; 在调查研究中,因变量多为行为或态度变量。
2. 同组研究
【答案】同组研究又称为定组研究或追踪研究,它是指对同一组人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同组研究主要用来探讨人们的行为、态度或意向的改变模式和变化过程,分析影响这种改变的各种因素。
同组研究与同期群研究比较相似,二者的区别在于同组研究每次研究时,所用的都是同一个样本。
3. 解释性报告
【答案】解释性报告的主要目的是要用研究所得资料来解释和说明某类现象产生的原因,或说明不同现象相互之间的关系。这类报告中虽然也有一些对现象的描述,但这种描述仅仅是为了解释和说明而作必要的描述。
从撰写要求来看,解释性报告强调内容的集中与深入,看重解释的理论性和针对性,力图给人以合理的和深刻的说明。
4. 样本
【答案】样本就是从总体中按一定方式抽出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或者说,一个样本就是总体的一个子集。
比如,从某省总数为12.8万人的大学生总体中,按一定方式抽出10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这1000名大学生就构成该总体的一个样本。在社会研究中,资料的收集工作往往是在样本中完成的。
5. 非正式访谈
【答案】非正式访谈是指研究者在实地参与研究对象社会生活的过程中,随时碰上的、无事先准备的、更接近一般闲聊的交谈。这种非正式的访谈无法事先预料和计划,交谈的进程不能由研究者严格控制,交谈内容也不能完全按研究者的研究目标进行选择,只能随具体的谈话情景、谈话对象而定。所以一般情况下研究者只能因势利导,见机行事。
6. 参与观察
【答案】参与观察是指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在实际参与研究对象日常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观察。它是一种非结构性的观察。
参与观察法的研究者通常不是从对研究主题的先验印象和一整套测量工具开始,而是经常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形成他们的概括和方法论,他们依靠的是研究对象对其“文化”的阐释。研究者开始是带着问题到实地去,寻求资料和“理论性的解答”。
7. 实验室实验
【答案】实验室实验是指在实验室内进行的,相对严格的实验。实验室实验的主要优点是实验背景和变量都相对容易控制,实验环境可以较好地“封闭”,实验者能够比较清楚确切地观察到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实验室实验的主要缺点是在实验内容上局限性比较大,即许多社会研究者感兴趣的内容常常无法在小小的实验室中人工地制造出来。同时,实验室实验的结果在推广性、普遍性和概括性上往往较差。
8. 数据清理
【答案】在数据资料的录入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小的差错。因而在开始进行计算机统计分析之前,应仔细地进行数据清理工作。
数据清理工作是在计算机的帮助下进行的,通常包括三种方法:
(1)有效范围清理
对于问卷中的任何一个变量来说,它的有效的编码值往往都有某种范围,而当数据中的数字超出了这一范围时,可以肯定这个数字一定是错误的。要检查出所有不符合要求的编码值,我们只需在计算机上,用SPSS 软件(或其他软件)执行一条统计各变量频数分布(frequency )的命令。
(2)逻辑一致性清理
逻辑一致性清理是从另一种角度来查找数据中所存在的问题。其基本思路是依据问卷中的问题相互之间所存在的某种内在的逻辑联系,来检查前后数据之间的合理性。要查找和清理有上述错误的个案,需要在SPSS 软件中执行条件选择命令(IF )。逻辑一致性清理还可以采取SPSS 中构成新变量的命令(即compute 命令)来进行。
(3)数据质量抽查
尽管采取了上述两种方法对数据进行清理,但仍会有一些错误的数据无法查出来。人们往往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样本的全部个案中,抽取一部分个案,进行这种形式的校对工作。用这一部分个案校对的结果,来估计和评价全部数据的质量。
9. 户内抽样
【答案】户内抽样,即从所抽中的每户家庭中抽取一个成年人,以构成访谈对象的样本。户内抽样可以采取两种方法:Kish 选择法和生日法。
10.趋势研究
【答案】趋势研究是指对一般总体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的研究。趋势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一般总体在不同时期的态度、行为或状况进行比较,以揭示和发现社会现象的变化趋势和规律。
需要注意的是趋势研究对同一总体在不同时点上所进行的若干次横向研究必须是具有同样的研究内容,采用的是同样的测量方法。
二、论述题
11.试比较韦伯和迪尔凯姆创建的两种社会学研究范式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杜尔克姆发展了孔德的实证主义,他的方法论原则成为20世纪占主流的西方社会学研究的指导思想,韦伯创建的是一种介于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之间的一种研究范式。迪尔凯姆与韦伯均强调因果解释在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并将探求因果解释的策略与途径规定为社会学方法论的一个核心论题。他们分别就社会历史因果关系的性质作了深入分析,并详细阐述了因果解释的原则与策略,成为社会学方法论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1)区别
①迪尔凯姆研究范式的观点:
a. 社会科学不是研究个别人和个别事件,而是研究普遍的社会现象,这些现象是在各种社会力量作用下产生的客观事实,他们是受一定的社会规律的支配。
b. 要通过宏观上的大量调查的统计来研究社会现象,对社会现象的认识要说明整体性,对社会现象的研究以经验为客观标准,坚持自然科学的价值中立的原则。③从分析和解释社会现象方
面来说,要像自然科学那样客观说明现象产生和变化的外部原因,并且强调静态分析和数量分析。
②韦伯研究范式的观点:德国社会学家韦伯的方法论思想反对实证主义,也反对主观主义。 a. 与实证主义不同,他认为,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有本质的不同。后者含有社会成员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主观理解,也就是说,“社会事实最终归结为可理解的事实”。社会学研究必须首先
,并依靠研究者的直觉或“理解”对行为的意义做出判断。 “观察行动者的‘主观思想状态’”
b. 与人文学派不同,韦伯指出,由于人的社会行为是有意义、有目的的,因而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对这种规律性的行为可以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但是,社会研究对人的行为的因果解释不是仅仅通过外部表现和外部影响,而且还必须通过对人的行为动机的理解。韦伯认为,独立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的社会规律是不存在的,但是通过对理性行为的理解,就可以找出社会现象的规律性,可以对人的行为作出预测。
(2)联系
迪尔凯姆与韦伯均强调因果解释在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并将探求因果解释的策略与途径规定为社会学方法论的一个核心论题。但是,他们对因果性的意义、原因与结果的对应关系以及作用形式的分析互不相同。从哲学根源来看,集中体现了机械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对立,以涂尔干为代表的必然性因果分析范式从反对神学或心理学的目的论观点出发,承认一切事物具有规律性、必然性和因果制约性,但又认为承认因果制约性就必须否认自然和社会中的偶然性,以及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