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信阳师范学院翻译硕士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专业硕士]之中国文化读本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选择题

1. 被法国《通用百科全书》誉为“18世纪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的是( )。

A. 《儒林外史》

B. 《聊斋志异》

C. 《日知录》

D. 《红楼梦》

【答案】D

【解析】《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玉缘》,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共120回,前80回为曹雪芹作,后40回为高鹦续写。曹雪芹“十年增删,五易其稿”,创作了中国最伟大的古典长篇小说《红楼梦》,全书以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婚姻为主线,通过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盛衰变迁,描述了家庭内外在政治、道德、文化、教育、财产诸方面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展示了一个个青年女子的悲惨结局,和封建制度行将灭亡的历史命运,显示了作者对社会生活巨大的概括力和精确的表现力,从而使这部小说成为世界性的文学名著。法国《通用百科全书》称其为“18世纪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世界文坛上的一座丰碑”。

2. 下面( )国家的居民以信仰伊斯兰教为主。

A. 新加坡

B. 泰国

C. 菲律宾

D. 印度尼两亚

【答案】D

【解析】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印度尼西亚约87%的人口信奉伊斯兰教,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6.1%的人口信奉基督教新教,3.6%信奉天主教,其余信奉印度教、佛教和原始拜物教等。A 项,新加坡是一个多宗教国,新加坡佛教是第一大宗教,其次还有道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锡克教和其他宗教; B 项,泰国是佛教之国,大多数泰国人信奉上座部佛教,佛教徒占全国人口九成以上; C 项,菲律宾国民大部分信奉天主教,一小部分信奉伊斯兰教,少数人信奉独立教和基督教新教,华人多信奉佛教,原住民多信奉原始宗教。

3. 唐代诗人王维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佳节”指的是( )。

A. 中秋节

B. 寒食节

C. 端午节

D. 重阳节

【答案】D

【解析】重阳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到野外登高赏景,有的地方还要出门去探望嫁出去的女儿。一旦登高望远,不免感怀思亲,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英少一人。”

4. 《报任少卿书》的作者是( )。

A. 屈原

B. 司马迁

C. 陶渊明

D. 班固

【答案】B

【解析】C (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字少卿)的一封回信。

5. 唐代著名的类书为( )。

A. 《艺文类聚》

B. 《_比堂书钞》

C. 《初学记》

D. 《册府元龟》

【答案】A

【解析】类书是辑录各个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经过编排供人查阅的工具书,它最早出现于魏文帝曹王时期。唐代初年,欧阳询主编的《艺文类聚》是唐代的第一部类书。全书根据唐以前的一千四百多种古籍,分门别类,摘录汇编,内容相当丰富。由于摘引的资料主要是文学作品,故名《艺文类聚》。全书分为天、地、州、山、水、符命、帝王、人、礼、乐、治政、杂文、武、居处、仪饰、食物、方术、火、药、百谷、兽、祥瑞等46部,以下又分子目。每个子目下面,先事后文,事的部分摘取占书中有关资料,文的部分摘引诗文,很有参考价值。

6.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语出( )。

A. 《论语》

B. 《荀子》

C. 《老子》

D. 《孟子》

【答案】D

【解析】该句出自《孟子·尽心上》,意思是:“万物我都具备了。反躬自问诚实无欺,便是最大的快乐。尽力按恕道办事,便是最接近仁德的道路。”

7.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原先秦、越、燕长城的基础上,修建了万里长城。我们今天看到的长城大都是在( )的基础上又大规模修葺过。

A. 两汉

B. 唐代

C. 宋代

D. 明代

【答案】D

【解析】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以后,因靠近北部边界,更重视长城防务,用大量物力、人力、财力,修筑长城达一万二千一七百余里。一些著名将领如戚继光、谭纶等曾负责长城防务,督兵修建长城。今天我们看到的从山海关到居庸关的长城,都是由戚继光监修的,其中包括了天津黄崖关长城、河北滦平金山岭长城、北京密云古北口长城、怀柔慕田峪长城、延庆八达岭长城等。

8. ( )是张仲景的论著,开后世力一剂学的先河。

A. 《伤寒杂病论》

B. 《神农本草经》

C. 《本草纲目》

D. 《千金要方》

【答案】A

【解析】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写成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他总结和创制的二百余种处方,贯彻了“理(医学理论)、法(治疗原则)、方(处方)、药(用药)”一致的原则,治疗效果显著。

9. 我国用以记录自然季节的二十四节气,到西汉初年己经完整地出现在( )一书中。

A. 《吕氏春秋》

B. 《尚书·尧典》

C. 《史记·天官书》

D. 《淮南子》

【答案】D

【解析】为了计历法更好地配合天象和自然季节,用以安排农业生产,古人还创制了“二十四节气”。从史料来看,中国最早出现的是“二分”与“二至”,即春、秋分,冬、夏至。《吕氏春秋》又出现了立春、春分、立夏、立秋、秋分、立冬等节气。到西汉初年的《淮南子》,则出现了全部的二十四节气。

10.一般来说文化的结构可分为四个层次,其中属于文化核心部分的是( )。

A. 物质文化

B. 制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