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15岁,寒战、高热3天,伴鼻出血和口腔黏膜溃疡,血象检查RBC3.4×109/L,Hb100g/L,WBC1.0×109/L,中性粒细胞0.15,淋巴细胞0.85,PLT12×109/L,网织红细胞0.001,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重度低下,粒、红、巨核三系减少,非造血细胞占0.85,此病人治疗应首选() 抗生素。 抗生素+激素。 抗生素+雄性激素+G-CSF。 长春新碱+环磷酰胺+强的松(泼尼松)。 支持及对症治疗+环孢素A+G-CSF。
男性,46岁。面色苍白、鼻出血、皮肤瘀点2个月就诊。体检:中度贫血貌,皮肤散在出血点,脾肋下2cm。化验:Hb70g/L,WBC2.5×109/L,PLT32×109/L,周围血涂片有核红细胞2个/分类100个白细胞。哪种疾病诊断最不可能() 骨髓纤维化。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急性非白血性白血病(隐匿型)。 再生障碍性贫血。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再障的病理改变哪项是正确的() 全身红髓容量增多。 呈离心性损害。 组织切片可见造血细胞每平方毫米的数目减少。 全身淋巴组织轻度增生。 超微结构无明显异常。
男性,29岁,贫血1年,皮肤散在出血点,肝脾未及,血红蛋白65g/L,红细胞2.0×109/L,白细胞2×109/L,血小板27×109/L,骨髓增生活跃,粒系和红系多为晚期阶段,巨核细胞缺如,酸溶血试验阴性。最可能的诊断是() 急性白血病。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制不包括() 造血干细胞缺乏。 骨髓微循环障碍。 骨髓基质被破坏。 造血原料缺乏。 免疫异常。
患者,男,45岁,面色苍白,疲乏无力一个月,血象检查Hb60g/L,WBC3.6×109/L,分类可见少量幼粒、幼红细胞,PLT65×109/L,此病人可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