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22历史学基础之中国近代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满铁

【答案】满铁是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的简称,是从1906年~1945年在中国东北存在的一家日本特殊公司。它是日本经营满洲的核心,在极盛期里握有了80多家关联企业的股权。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曾被称为“日本在中国的东印度公司”,即以公司的名义实行殖民侵略。因此满铁也被称为“殖民会社”。

2. 整风运动

【答案】整风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进行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活动。整风运动主要包括1942年、1950年、1957年三次整风运动,其中1942年的延安整风运动最为著名。1941年前后,由于日寇的“扫荡”和国民党的包围封锁,敌后解放区出现了严重的困难局面,历史上的“左”倾机会主义的影响尚未清醒,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长期存在。为克服困难,1942年前后,中国共产党开展了全党范围内的整风运动。此次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反对党内的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通过“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完成批判和纠正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树立和发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及自我批评的思想作风的根本任务。通过此次整风运动使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为中国共产党“七大”的召开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3. 张勋复辟

【答案】张勋复辟,又称“丁己复辟”,是指1917年皖省督军张勋在北京拥清废帝溥仪登极的历史事件。1917年5月,总统黎元洪与国务总理段祺瑞发生了“府院之争”,黎元洪无力与段抗衡,被迫同意盘踞在徐州的军阀张勋北上调停。张勋率“辫子军”北上天津,与段祺瑞密谋,通电逼黎下台,解散国会。入京后,张勋赶跑黎元洪,于7月1日拥戴清逊帝溥仪登极,改民国六年为宣统九年,复辟清朝。张勋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对。段棋瑞赶黎下台、解散国会的目的已达到,又组织“讨逆军”起兵讨张。12日,张勋辫子军失败,溥仪再次宣布退位,为期12天的复辟丑剧草草收场。

4. 萍浏醴起义

【答案】萍浏醴起义是清末同盟会策动的武装起义。1906年夏,黄兴派刘道一、蔡绍南等返回湖南整顿会党,宣传革命,得到会党首领龚春台的响应。龚春台密谋起义,创立洪江会,设宗籍贯于麻石,势力发展到萍乡、浏阳和醴陵等县。1906年12月3日,龚春台率二三千人在麻石

起义,各地会党首领先后响应,起义群众总数达3万人以上。清政府急调湖南、湖北、江西、江苏等省4万军队四面围攻义军。起义军浴血奋战,坚持了一个多月,最终失败。

5. 中统

【答案】中统是国民党C.C 系领导人陈果夫、陈立夫控制的全国性特务组织,全称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与“军统”并称国民党两大特务组织。中统局在国民党各省、市、县党部都有分支机构,以党政机关、文化团体和大中学校为活动重点,特务活动遍及全国。作战对象除了中共,还包括汪伪等蒋介石的敌对政治力量。

6.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中国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历史转折点;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沧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独立的国家,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而实际上在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奴役和控制,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因素都在不断壮大。

7. 制宪救国

【答案】制宪救国是20世纪20年代初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治主张。要求制定一部民主宪法,达到救国治国的目的。1922年11月,《东方杂志》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掀起了制宪高潮。1922年8月国民会议公布了一个宪法草案,但实际上不过是一纸空文。

8. 东西文化论战

【答案】东西文化论战是指五四运动前后关于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特点、性质及相互关系问题的思想学术论争,它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讨论主要集中于比较东西文化优劣、东西文化能否调和及东西文化如何结合的实践问题。这场大论争尽管无法解决提出的所有问题,但争论本身则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为中国科学与民主观念的深入人心作出了贡献。

9. 贞元六书

【答案】贞元六书,又称“贞元之际所著书”,是冯友兰于抗战时期所著《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六书的合称。其哲学思想是中国程朱理学与西方新实在论的结合,其新理学把世界划分为二,一个是此岸的现实世界,一个是彼岸的“理世界”现实世界的实际的物,都是相对的料,他是第二性的,理世界是万理俱备,万理不生不灭、不增不减

“天的,是第一性。物不过是理之实现。在人生观上面,区分人的四种境界,最高境界是天地境界,

地境界”的人“体与物冥”、“万物皆备于我”,我即万理之主宰。

10.李秀成自述

【答案】《李秀成自述》是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被俘后所写的一篇自述,全文约五万余字,今

仅存有33300多字,比真迹少10000余字。《自述》中叙述了太平天国起义始末,总结出“天朝十误”和“防鬼反为先”的经验教训。同时由于他对曾国藩抱有幻想,还提出所谓“招降十要”。曾国藩对《自述》有删改。原稿现存于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

二、论述题

11.试述1946年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原因及意义。

【答案】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是指抗战胜利后,在重庆召开的由国民党、共产党、其他党派和社会贤达四方面代表参加的协商国是的会议。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和各民主党派的合作与斗争,会议就政府组织问题、军事问题、施政纲领问题和国民大会问题等达成协议。政协会议期间,国共两党确认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受到全国人民的热烈欢迎。但会议协议很快被国民党破坏,未能实施。

(1)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原因

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之所以能够召开,直接原因是这次大会是国共两党重庆谈判达成的《双十协定》的协议,深层次原因则是与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密切相关的。

①国际形势:

a.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日益巩固并扩大,世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老的世界殖民体系日益瓦解,和平、民主、民族解放成为世界的主潮流。

b. 资本主义阵营发生重大变化,德、意、日被打倒,英法受到严重削弱,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和军事强国,它积极向全球扩张,企图在世界建立统治地位。为控制中国,美国积极支持中国在蒋介石主持下建立统一政权,极力推动政协会议召开。

②国内形势:

a. 主要矛盾转变: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与美帝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

的主要矛盾。但战争并非不可避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都反对战争,并为此进行了积极努力。

b. 蒋介石虽然坚持独裁内战方针,但因为国际、国内都反对内战,发动内战不得人心,所以蒋介石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邀请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的。

(2)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历史意义

历时22天的政协会议,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和各民主党派的合作与斗争,终于迫使蒋介石签订了《关于政府组织问题的协议》、《和平建国纲领》、《关于国民大会的协议》、《关于宪章问题的协议》、《关于军事问题的协议》等五项协议。这些协议虽然还不是中国共产党所主张的新民主主义纲领,但它否定了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独裁政治制度,否定了国民党的反人民的内战政策,迫使国民党承认党派存在的合法性和各党派的平等地位,确定了民主改革的总方向。所有这些都是符合全国人民要求和平民主的愿望的,代表当时人民利益的,是人民民主势力的胜利。通过会议,

共产党在政治上占了主动,蒋介石国民政府如果违背协议发动内战,就将在政治上陷入被动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