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湖南科技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617中国史之中国近代史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京师同文馆

【答案】京师同文馆是指清代最早培养译员的洋务学堂和从事翻译出版的机构。1862年,恭亲王奕沂等奏准在北京设立同文馆,隶属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同文馆是培养外国语言文字、科学技术人才的学校;在外国语言文字方面,先后分设了英、法、俄、德、日五馆。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2. 淞沪会战

【答案】淞沪会战是1937年8月13日起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又称作“八•一三淞沪战役”,这场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第一场重要战役,也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前后共历时3个月,至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淞沪会战结束,中国军民浴血苦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并争取了时间,从上海等地迁出大批厂矿机器及战略物资,为坚持长期抗战起了重大作用。

3. 谘议局

【答案】谘议局是清政府在预备立宪期间设立的地方咨议机关。1908年,清政府颁布《各省谘议局章程及议员选举章程》,于1909年10月在各省正式成立谘议局。谘议局有权议决本省行政兴革事件、预决算、税法、公债等。但决议事项须得到本省督抚同意方能生效,实际上只有建议权,不能监督地方行政。

4. 练军

【答案】练军是清末编练的军队。清政府为制约防军势力,咸丰年间开始改编绿营兵。1866年,总理衙门大臣奕沂首先在直隶辖内的绿营兵中挑选部分士兵,其军制饷额仿照湘、淮军制,以简器械、勤训练为原则,故称为“练军”。后各省相继仿行。练军多使用新式武器,镇驻战略要地和交通要区,清政府重视练军胜于防军。至1898年,各省防军、练军总计36万余人。

5. 欧事研究会

【答案】欧事研究会是1914年在东京组织的以研究欧事为名的政治团体。1914年7月一战爆发后,部分流亡日本、尚未加入中华革命党的同盟会员,为探讨世界大战与中国革命关系,加强联络,以研究欧事为名成立该会。主要成员有李根源、邹鲁、章士钊、李烈钧、程潜等人,黄兴为名誉主席,实际负责人为李根源。该会对国事主张停止内争,一致对外。1915年下半年,袁世凯加快复辟帝制步伐,部分成员李烈钧、李根源等开始向孙中山靠拢,参加了讨袁护国战争。

6. 东北易帜

【答案】东北易帜是1928年张学良宣布服从国民政府的事件。皇姑屯事件之后,统治中国东北的奉系军阀将领张学良于1928年12月29日通电全国,宣布从即日起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将北洋政府的五色旗换成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东北易帜标志着北伐和北洋政府的正式结束,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7. 《孔子改制考》

【答案】《孔子改制考》是近代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康有为所著的一部变法理论著作,于1898年正式刊行。此书论证儒家经典都是孔子为了改革社会制度,依托先王言行所作。书中用西方政治思想附会《春秋》公羊学派的学说,用公羊学派的“据乱、升平、太平”三世说来解释历史发展的趋势,认为社会必然要沿着“据乱、升平、太平”三个阶段向前发展:“据乱世”是君主专制时代,“升平世”即君主立宪时代,“太平世”即民主共和时代。康有为以此证明孔子也是一位维新派,并打着孔子“托古改制”的旗号要求进行社会改革,从而为变法改革寻找理论根据。

8. 《中日修好条规》

【答案】《中日修好条规》是1871年中日订立的第一个条约。主要内容有:①两国各以礼相待,互不侵犯;②两国政事自主,“彼此均不得代谋干预”;③两国可互派使臣驻京;④议定通商港口可在指定的对方各口设理事官,行使对等职权;⑤两国兵船为保护各自商民可往来指定的对方口岸,禁止驶人他口及内地河湖支港。《中日修好条规》的签订标志着朝贡体系开始破裂。

9. 廷寄

【答案】廷寄是清代公文传送制度之一。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后逐渐形成。朝廷给各省高级官员的谕旨,交由内阁传抄者,称为明发;凡属机要文书,不便由内阁明发者,则由军机大臣专办,盖军机处印密封,上书“军机大臣字寄某官开拆”或“传谕某官开拆”字样,用四百里或六百里文书递送各省,称为廷寄。清末,廷寄改由电报拍发,故称电寄。

10.亚罗号事件

【答案】亚罗号事件是中国近代时期英国发动的践踏中国主权和损害中国管辖权的事件,目的是为了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0月,中国商船亚罗号停泊广州黄埔,因窝藏海盗,受到广州水师搜查,12名水手被捕。该事件本为中国内政却受到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的歪曲和利用,企图挑起战争。他谎称亚罗号是英国船,中方登船搜人违反了中英《虎门条约》,并诬陷中国水师侮辱了英国国旗,要求释放水手并向英国道歉。英方蓄意制造事端,进一步扩大事态。10月23日,英国驻华海军公然冲进珠江口,炮轰广州城,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论述题

11.简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改良主义思潮。

【答案】二十世纪初期,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政权,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中国思想界出现了思想解放的潮流,改良主义思潮亦兴起,社会各个阶层希望以自己的学说改革社会,一时出现了各种社会改良思潮。

(1)“好人政府”主义。

1922年5月,蔡元培、胡适、梁漱溟等人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一文,认为中国军阀混战,国无宁日,全是因为好人自命清高不愿参与政治,让坏人当道。他们提出由知识分子中的“好人”组成“好人政府”,努力改变政府腐败的现实。这种“好人政府主义”初步显示出独立的自由精神,

1922年9月,体现了现代中国独立知识分子干涉政治的理想。在吴佩孚支持下,王宠惠等人入阁,

王担任国务总理。他们都属英美派,被认为是无党无派的“好人”,因而这个政府有“好人政府”之

“好称。实际上它只是听命于吴佩孚的傀儡。这个政府为曹锟所不容,结果仅存3个多月就垮台了,

人政府”昙花一现,成了历史的陈迹。

(2)“废督裁兵”。

辛亥革命后,军阀拥兵自重,操纵政治,连年战乱,成为国家的极大祸患。有人认为,只有废除督军,裁减军队,才能杜绝乱源,废督裁兵运动因之兴起。1921年,吴佩孚导演“驱徐迎黎,法统重光”的闹剧。即将出任大总统的黎元洪没有军队,为削弱军阀势力,通电全国要求废督裁兵。孙中山也响应“废督裁兵”。“废督裁兵”运动由此开展起来。当时的报刊连篇累牍的发表鼓吹废督裁兵的文章。北京、上海等地的团体发表宣言、通电,一致要求废督裁兵,形成了一个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这个运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他们希望军阀自动裁兵,无异与虎谋皮。因此,“废督裁兵”运动因毫无实际效果而烟消云散。

(3)“省自治”和“联省自治”。

这种思潮由来已久,早在清末即有人提出在中国建立联邦制国家。1920年下半年至1923年,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要求“省自治”和“联省自治”的浪潮。代表性人物有章太炎和胡适。他们认为,中国致乱的根源,是由于中央政府权力过大,引起军阀争夺总统、总理职位。救治的办法是増大地方权限、民众权力,实行“省民自决主义”,实行自治,在省自治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联省自治的共和国”。他们企图通过这种办法来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这种思潮虽有民主气息和进步意义,但却忽略了中国政局纷乱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一些地方军阀利用“省自治”的口号,作为巩固自己地盘、对抗中央军阀的理论。在大部分省,根本就未实施。

(4)“制宪救国”。

制定一部民主宪法,通过这一途径达到救国治国的目的,这是20世纪初期改良主义思潮的一个重要方面。当时的报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主张制宪救国的人认为,当前急务就是制定一部宪法,用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束约束军阀的行为,使“政治入轨,绝乱源,定国基”。在制宪救国活动高潮中,有些虽然制定了宪法,但军阀并不想实行,那些宪法只是一纸空文。至于国家根本大法的制订,根本无人入手。因此,这个活动毫无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