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学系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近代史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北伐战争
【答案】北伐战争是1926~1927年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联合进行的反帝反军阀的革命战争。为了彻底推翻北洋军阀统治,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约10万人由蒋介石任总司令,从广东出师北伐。西路军占领湖南,攻克湖北武汉;中路军占领江西;东路军占领福建。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北伐军先后击溃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等军队的主力,占领了半个中国,取得了伟大的军事胜利。
2. 平壤战役
【答案】平壤战役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在朝鲜平壤的一次重要战役。1894年7月,日军在汉城附近牙山袭击清军后,即组织兵力,由山县有朋率领,分四路包围平壤。时该城由叶志超、左宝贵、马玉岜、卫汝贵等率清军一万五千人驻守。自9月15日起,日军分三路发动总攻。东路日军从正面进攻,马玉岜部抵死相拒,数次击退敌人;西路日军偷袭西南门,卫汝贵部奋力迎战,毙敌多人;北路日军强攻牡丹台和玄武门,左宝贵登城指挥,身负重伤仍坚持督战,后中炮牺牲,玄武门破。叶志超弃城溃逃,渡过鸭绿江,平壤失陷。
3. 轮船招商局
【答案】轮船招商局是清末最早设立的轮船航运企业,也是洋务运动中由军工企业转向兼办民用企业、由官办转向官督商办的第一家企业。1872年,李鸿章令朱其昂拟章试办,次年重订章程,招商集股,正式成立。1885年盛宣怀奉命加以整顿,由官商合办改为官督商办。1909年改组后,归邮传部管辖。
4. 五五宪章
【答案】五五宪章是1932年12月国民党为回应民间的宪政要求, 于四届三中全会决定由立法院起草的宪法草案。1933年1月,立法院正式成立了宪法起草委员会。草案前后七易其稿,1936年5月5日公布了中华民国宪法草案,称“五五宪草”。宪草计8章147条,其主要特点是:规定了行使政权之国民大会,总统集权的五院制中央政府,对人民之自由权利采取法律限制主义。
5. 戊戌六君子
【答案】戊戌六君子是指为变法维新而献身的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地、康广仁、杨深秀等六人。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搜捕维新派人士,军机章京谭嗣同、杨锐等六人被
捕,9月28日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刑场。
6. 乡官制度
【答案】乡官制度是指太平天国政权创立的县级以下地方基层组织制度。主要内容:①按照太平军的编制把政权控制下的人民组织起来,每军12500家,设一军帅,军帅以下依次设立师帅、旅帅、卒长、两司马、伍长。②军帅以下的各级官吏一般由当地人民推举或由上级官吏委派,成为乡官。③乡官的职责是,平时管理民政,督其民在乡事农,战则应征。乡官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7. 七一五分共
【答案】七一五分共是汪精卫在武汉发动的反共事变。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召集武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决定“制裁”共产党人,正式做出关于“分共”的决定,公开背叛了孙中山确定的国共合作政策和反帝反封建的纲领。随后,武汉国民政府、国民党中央各部纷纷发出通告、训令,取缔共产党和一切革命活动,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进行疯狂的大屠杀。汪精卫集团举行的反共政变,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最后破裂和国民革命的失败。
8. 四联总处
【答案】四联总处是指1939年9月,国防最高委员会《战时健全中央金融机构办法纲要》规定中央、中国、交通、农业四家银行合组的负责办理政府战时与金融、经济政策有关的各项特种业务的联合办事处。办事处设理事会,主席由蒋介石亲自担任,由各银行总裁、董事长和财政部、经济部的代表组成。下设战时金融委员会、战时经济委员会,全国节约建国储蓄劝储委员会和秘书处。四联总处统制了全国货币的发行、贴放、汇兑和物价调整等。
9. 《五四指示》
【答案】《五四指示》是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为了正确地解决土地问题发出的《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简称《五四指示》。《指示》的意义在于肯定农民的土地要求,表明了共产党改变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即由减租减息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解决了土地问题,极大地巩固了解放区和加强了对人民解放战争的支援,为解放战争的顺利奠定基础。这一指示和后来在1947年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所规定的没收地主土地财产、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方法有所不同。它适应当时的局势,采取了反奸、清算、减租减息以及查黑地等办法中,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来实现“耕者有其田”这一目标,有利于团结各界人士结成
反帝、反封建、反独裁、争取和平民主的广泛统一战线。从此,解放区的土改运动逐步开展起来。
10.廷寄
【答案】廷寄是清代公文传送制度之一。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后逐渐形成。朝廷给各省高级官员的谕旨,交由内阁传抄者,称为明发;凡属机要文书,不便由内阁明发者,则由军机大臣专办,盖军机处印密封,上书“军机大臣字寄某官开拆”或“传谕某官开拆”字样,用四百里或六百里文书
递送各省,称为廷寄。清末,廷寄改由电报拍发,故称电寄。
二、论述题
11,.同盟会领导和影响的一系列武装起义呈现出什么特点?可以看出革命派存在的弱点是什么?
【答案】(1)主要特点
①选择在距离清政府的统治中心遥远,统治力量相对薄弱的中国南部地区发动起义,这些地区有漫长的海岸线或国防线,便于运输饷械和人员。
②这些起义没有在群众中做深入的发动和组织工作,主要是依靠会党或新军。
③这些起义都幻想短时间内夺取胜利,企图占领个别城市。
(2)存在的弱点
①从起义地点来看,只注意到东南沿海尤其是两广地区,却忽视了北部和中部地区,这些地区能给清政府造成更大威胁的,同时还忽视了同日益高涨的群众斗争结合起来。
②从斗争策略来看,忽视发动和依靠群众,主要依靠会党或新军,热衷于少数人的军事冒险。
③从组织领导上看,没有形成统一的指挥系统,大多缺乏周密细致的筹划,举事仓促,此起彼伏,不能造成巨大声势而容易被各个击破。
12.论述晚清至民国时期外交体制的变化及其影响。
【答案】(1)1840年前清朝的外交体制
1840年以前,中国传统的涉外制度是“朝贡”和“理藩”制度,浸透着浓厚的“夷夏”观念,并没有专门机构管理涉外事务。当时清政府的主要外事机构有理藩院和礼部。理蕃院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又管理涉外事务。礼部下设主客司和会同四译馆,负责外事礼仪接待及翻译工作。另外,鸿胪寺和军机处也参与对外事务。
(2)晚清外交体制的变化与影响
①专门性外交机构的设立
《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于1844年设立五口通商大臣,由两广总督兼任,实际上负责五处口岸的对外事务,但这并不是专官也无专署。1868年,因通商口岸的扩展,五口通商大臣改为南洋通商大臣,掌中外交涉之总务,有时也兼理闽、浙三省的涉外通商事务。另有北洋通商大臣。1870年,三口通商大臣改称北洋通商大臣,统管直隶、山东、奉天三省通商交涉事务,兼管北洋洋务、海防及全国性招商、各路电线等事务,由直隶总督兼任。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为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的特设机构。总理衔门的设立,使清政府的内政与外交有了较为明确的分工。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列六部之上,标志近代中国外交体制的正式确立。
总理衙门和南、北大臣的设立,是中国近代外交体制的重大进步。官员在与外国人的交往中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念,开阔了视野,学习了近代科技知识,逐渐掌握了利用外交手段谋取本国利益的策略。外务部则建立了领事制度,厘定了派外使节职制,制订了外交规章,重用受过西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