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大连海事大学社会学概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阶层

【答案】社会阶级和社会阶层是分层研究的基本范畴,它们一般是指社会垂直分化产生的各个社会地位层次以及分处于这些地位层次上的人群。不同的层次在资源的占有和获得机会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反应了社会的不平等。同时,阶级、阶层概念表明,垂直分化所造成的社会差别绝不仅仅是社会成员个人之间的差别,更主要的是一种集体性差别。

2. 集体意识(涂尔干)

【答案】涂尔干把集体意识界定为社会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他进一步解释说,集体意识尽管只能依赖个人意识而存在,但它又不同于个人意识,它弥漫于整个社会空间,是社会的精神象征,既有自己的特性,又有自己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模式。在涂尔干看来,社会分工是有机团结的物质基础,集体意识则是机械团结的精神基础。他继承孔德的思想,突出强调了社会共识对社会整合的重要性,提出了“集体意识”概念,这一概念在其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机械团结以强烈的共同的集体意识为基础。在机械团结占主导地位的古代社会里,集体意识几乎笼罩着全部的个人意识,驾驭着大部分个人,左右他们的日常生活,表现出强大的社会强制力。

在个人分化的有机社会里,虽然由于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的发展而导致集体意识的外延和力量有所缩小,为个性的发展留下了余地。但是它并没有消失,只是削弱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调节作用,它仍然继续对社会团结作出贡献,加强了人们之间的功能性相互依赖关系。在复杂的现代社会里,集体意识不是表现为具体规范上的统一,而是表现为抽象价值层次上的一致,即由更一般、更模糊的思维、价值和情感所构成。

3. 萨皮尔一沃尔夫假说

【答案】萨皮尔一沃尔夫假说是语言相对论,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一种文化中的内容,只有用该文化中的语言才能得到充分表达; 另一层意思是,发源于某一文化中的概念,如果用另一种文化中的语言去讲,意思就会有所不同,至少在人们心目中唤起的意象不同,这也是可想而知的。

4. 社会运行

【答案】社会运行是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社会运行大体上包括两个方面:①纵向运行,是社会的变迁与发展; ②横向运行,是指社会发展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社会诸系统的交互作用。

5. 迟发展效果

【答案】由于发展中国家社会历史传统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它们的现代化起步大大晚于那些先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国家。正是由于起步较晚,又面临不同的制约条件,就形成了它们特殊的发展过程。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格申克龙将这些特殊性称之为“迟发展效果”。

6. 社会控制的刚度

【答案】社会控制的刚度是指越轨行为受到社会制裁的可能性大小以及制裁强度的高低。刚度越大,表明越轨行为受到制裁的可能性越大,受到的制裁越严厉; 反之,表明制裁的可能性越小,受到的制裁越轻微。刚度是由社会控制实施过程的状况决定的,越是严格依据社会规范对越轨行为实施制裁,控制刚度越高。

7. 文化模式

【答案】文化模式是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与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这种形式往往表现了一种社会文化的特殊性。文化模式分为特殊的文化模式与普遍的文化模式。文化模式研究是将各个层次上的文化结合起来加以研究,只有研究文化模式,才能认识到一个社会或民族文化的优点与缺点,才能进行文化比较。

8. 文化

【答案】文化是指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 也可以说,自然界本无文化,自从有了人类,凡经人“耕耘”的一切均为文化。社会学认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力一面,包括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社会制度、社会变迁等,都可以归结为是各种文化现象。

二、简答题

9. 为什么说人性、自我和社会人都是在社会互功中形成的?

【答案】该观点主要来自美国社会学家库利的社会互动理论。

(1)库利是最早将“自我”概念引入社会化研究并对其做出出色研究的社会学家之一。他认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

(2)自我意识形成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第二阶段,在做出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

第三阶段,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 (3)在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就逐渐形成了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人格。

,库利非常形象地将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概念称为“镜中我”即每个

人的观念其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自我或人自我

10.什么叫群体凝聚力?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1)群体凝聚力的含义

群体凝聚力,又称群体内聚力,指群体吸引其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

(2)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包括成员个人、群体自身以及环境等方面):

①从个人和群体的心理互动上看,群体自身是否对其成员具有吸引力和成员个人是否感受到这种吸引力,都对群体凝聚力发生重要影响。

②从个人和群体间的利益关系看,这两种利益能否保持一致,也影响着群体凝聚力的状况。

成员与群体、成员与成员之间的关系必须遵循互惠性原则,即共同获得利益,才有可能长久维持。

③从成员在群体中的关系结构看,这一结构是否遵循一致性原则和互补性原则,也直接影响着群体凝聚力的高低。

④从群体成员与其领导的关系看,群体成员是否了解和信任其领导的才能,以及领导资格的取得是否具有合法性,甚至领导个人是否具有魅力,这些都对群体凝聚力有很大影响。具有权威的领导和成员对此权威的认同、拥护,是增强群体凝聚力的必要条件。

⑤从群体与其环境的关系看,如果一个群体内部尚不存在分裂性因素,当其面临环境的巨大压力与威胁时,其凝聚力也会大大增强。

11.简述文化的基本功能。

【答案】(1)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小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 也可以说,自然界本无文化,自从有了人类,凡经人“耕耘”的一切均为文化。

(2)文化的功能:

人类是由于共同生活的需要才创造出文化来的,文化在它所含盖的范围内、在不同层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的功能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①文化的整合功能

文化的整合功能是指它对于协调群体成员的行动所发挥的作用。社会群体中不同的成员都是独特的行动者,他们基于自己的需要、根据对情境的判断和理解采取自己的行动。

②文化的导向功能

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文化可以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方向和可供选择的方式。在群体和社会生活中,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可能会采取多种行为,或者为了达到目标他们可能会采取不同的行为为一式。什么是合适的行为和行为方式,这必须通过共享文化来做出判断。

③文化的维持秩序的功能

文化是人们在以往的共同生活中经验的积累,是人们通过比较和选择认为是合理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某种文化的形成和确立,就意味着某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被认可和被遵从,这也意味着某种秩序的形成。而且只要这种文化仍然在起作用,那么由这种文化所确立的社会秩序就会被维持下去,这就是文化的维持秩序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