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院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垄断
【答案】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2.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答案】(1)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是其突出的特点。感性认识是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以事物的现象即外部联系为内容,还没有深入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2)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3. 唯物主义
【答案】唯物主义是指“认为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的一种观点。唯物卞义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是对一切可感知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
4. 剩余价值
【答案】(1)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2)在价值增殖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 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5. 对立统一规律
【答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又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或矛盾规律。它揭示出自然界、社会和思想领域中的任何事物以及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对立统一规律的内涵体现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以及矛盾双方发展的不平衡性。
6.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答案】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②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7. 对立统一规律
【答案】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又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或矛盾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它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它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一一矛盾分析法。对立统一规律的内涵体现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以及矛盾双方发展的不平衡性。
8. 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答案】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1)认识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2)认识的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
二、简答题
9. 近些年,千万富翁甚至亿万富翁屡见不鲜,同时我国尚有1000多万贫困人口未能解决温饱问题,一些下岗职工生活困难。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收入分配状况。
【答案】(1)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我们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并正在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不过,在人们整体收入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包括:
①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
②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扩大;
③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
④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扩大。
(2)造成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
①体制不完善。部分行业垄断经营的方式严重违背了市场经济平等、公平的竞争原则,使得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日益拉大。
②经济结构改革不完善。传统的城乡经济结构,在城乡之间筑起了一道道壁垒,阻碍了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交流,并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③政策导向的影响。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国家采取了允许一部分人、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有条件享受政策的人或地区自然会利用国家的政策富起来。这样便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
(3)有效调控收入差距,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在许多方面付出不懈的努力。 ①要加快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②要积极扩大就业;
③要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④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10.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主要有哪些?
【答案】(1)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这是共产主义社会赖以建立的物质基础和首要特征,其他特征都由此产生。
(2)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并有计划地组织生产。
在共产主义社会实行的是一切生产资料和社会产品归全社会直接占有。与此相适应,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是社会按照自然资源的情况和社会成员的需要,自觉地建立起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平衡,对生产进行有计划的组织和管理。
(3)个人消费品分配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各尽所能”,就是每个社会成员都自觉自愿地为社会工作,为社会尽自己的最大贡献。“按需分配”,就是每个社会成员根据自己的需要,去使用社会的生产资料,不再需要按照自己的劳动领取报酬。“各尽所能”和“按需分配”是相互联系和小可分割的。
(4)全体社会成员都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