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马克思实践概念与中国当代实践美学》一文的主旨在于解决中国当代实践美学所面临的困境。而困境本身又导源于当代实践美学主流学派理论自身所存在的缺陷。为此,追本溯源的研究便成为必要。 论文首先以"劳动"与"实践"两个概念的历史发展为线索阐明了作为中国当代实践美学理论基础的马克思实践概念之本质涵义,以及马克思学说中实践与作为实践活动之基础的劳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本文看来,中国当代实践美学主流学派之所以出现其理论上的缺陷,源于对马克思劳动、实践两个概念的误解。对西方传统中劳动、实践概念的历史考察表明,劳动与实践一直处于实质二分的状态。马克思立足于现实生活的基础之上,发现了这两个概念的交汇点,并通过将实践概念的本质界定为自由活动(也即自由劳动),第一次将劳动与实践这两个概念真正融合。与此同时,这种本质即是自由活动的实践还将这一概念历史发展的全过程纳入自身之中,这即是:二重化的劳动,以及作为实践意识在分工阶段之体现的意识形态。并在这一过程中现实化为一个个具体的历史活动。 值得注意的另一点是,实践美学主流学派对劳动、实践这两个概念的误解之所以产生、发展,又与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而论文接着阐述了在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之下中国当代实践美学的曲折发展过程。 50、60年代的中国当代实践美学以朱光潜与李泽厚为代表。朱光潜的"主客观统一"说强调了,自然之物与作为美的对象的"物的形象"不同,后者是社会之物,它根源于实践;,在本源意义上,劳动实践作为人的自由本质,与审美、艺术具有同一性。这也即是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同一性。李泽厚的"积淀"说则强调:,人类的实践活动,主要和基本的是指以物质资料生产为主的生产劳动。意识亦首先是指符合客观规律的"真"与谋生欲望目的的"善";,"真"与"善"相统一实现了劳动,由此而产生出对象化了的"善"与主体化了的"真",这就是审美。因此,美是劳动的派生物。它具有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 两相比较,朱光潜的实践观中的主体能动性,以及两种生产的同一性,已初步达到对马克思实践概念之本质的领悟。但在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中朱光潜由于强调意识在实践中的地位而被视为唯心论,终遭排斥。而渊源于第二国际生产力决定论的李泽厚派占据美学主流地位。 然而,李泽厚实践美论对物质生产本源地位的突出强调,将美置于派生地位,在抹杀意识能动性的同时,必然将马克思实践概念与作为实践活动之基础的劳动割裂。其结果是,谋生性的生产劳动无以产生实践意识,这导致个体感性与社会存在的双重抽象,从而,李泽厚的"工具本体"在体现其人类中心论的立场的同时,也包含了"工具本体"与"心理本体"对立的二元论倾向。这无疑预示着80年代以后李泽厚学派自行衰落的命运。 80年代以后,作为李泽厚学派的众多挑战者之一,高尔泰的主体论美学由于抓住了马克思劳动概念的本质,其对人的自由本质的社会历史生成的阐释,不仅对李泽厚学派产生了实质性的挑战,实际上也构成了对朱光潜实践论美学中具有价值功能性的主体意识的进一步补充和发展。但是将美界定为"自由的象征",使得高尔泰的主体美论并没有返回现实而不免其抽象。 李泽厚主流学派的衰落,导致中国当代实践美学一度出现困境。但困境并不意味着其终结。对马克思实践概念,以及实践与作为实践活动之基础的劳动之间的关系的阐明,也同时在于为重建中国当代实践美学确立基础。只有充分理解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本质含义,中国当代实践美学才能立足于坚实的基础之上。这是首要的任务。而中国当代实践美学的曲折历史发展表明,其所努力完成的正是这一工作。它们正朝着揭示马克思实践概念之本义的方向逼近。顺着这一努力方向,我们便可得出结论:实践之主体意识如何返回实践,与之构成超越性关系,是中国当代实践美学目前的主要方向。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