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中国哲学思维方式以直觉为主的成因──兼论中西直觉之异同

关键词:思维方式,直觉,天人合一,本体论,泛道德性

  摘要

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传统哲学直觉的历史考察,揭开其神秘的百 纱,探寻直觉在传统哲学中的历史地位,着重探讨中国哲学思维方式 走向直觉的成因,最后通过中西哲学直觉恩维之比较,找出中国哲学 直觉思维的特质,以及直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全文分以下四个部分: 一。中国传统哲学直觉思维的历史考察。 在中国古代,儒、释、道、魏晋玄学、来明理学等都特别重视直 觉思维。老子认为,要把握本体的道,不能采取逻辑(为学)的方式, 页应采取超越感姓和理性认识的“涤除玄览”、“致虚极。守静笃”, 以玄妙之心直观的“为道”方式。庄子提出“心斋”、“坐忘”的方 法,与“道”合一。魏晋玄学家王弱强调“体无”,认为“无”或“ 道”超言绝象、无形无名,不可言说,而必须以体悟方式去把握之。 中国佛教各宗,彻悟成佛,使主体与“佛”直接冥合,是最高的认 识。尤其禅宗把直觉发挥到极致,提出“直指人心”、“顿悟成佛” 至于儒家,孔子有“默而识之”、“予欲无言”。孟子提出“尽 心、却姓、知天”的认识路线,也表明主体对善的道德本性的反省或 体验是以直觉为主的过程。宋明理学恩维方式的直觉性更为明显。程 朱派认为,实现天人合一,获得入虫最高精神境界,必须采取“涵养 须用静”方法。所谓“豁然贯通”就是直觉。陆王心学也主张通过“ 存心”、“养性”、“求放心”的环节,来实现“天理自明”,达到 “澄莹之境”。 由此可见,直觉是中国哲学思维方式的基本定势,在古代哲学思 维方式中占着主导地位。 二、中国哲学直觉思维方式的成因 问题在于:中国古代哲学导向直觉思维方式,它是偶然性的涉足, 还是其必然性选择了如果是偶然性涉及,那么,先秦曾有过的逻辑思 维足以与之相抗衡。显然,直觉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这种必然性既与中国丈化的毋体特征有联系,也为中国哲学本体论的 基本特征所决定。 首先,中国哲学恩维方式走向直觉,与中国文化毋体特征密切相关。 中国文化毋体特征有尊祖宗。尚入伦、重情感倾向,形成中国文化的 泛道德性,重人文精神,中国哲学成为关于人的学说,即失于人的存在。 意义和价值的学说,从页使认识论没有自成独立系统,总是与伦理学、 本体论直接合而为一。在中国人看来,凡是真的东西,必然是美的、 善的;凡是善的东西,也必然是美的、宾的。因为,人们对其的追求、 美的感受,对善的修持是交织在一起的。道德的最高境界,也是认识的 最后完成。这样以来,所谓认识,则不纯粹指主体对客体的感性或理 性的认识活动,道德意志。审美惰感同样也具有认识功能,形成知情意 一体化的认知结构。 却情意一体化的认却结构,将理性的非情感因素与非理性的情感 因素熔为一炉,理性的内容贯穿于非理性的情感意志活动中,于是, 对于字宙最高本体的认知,同时也就是对人们生活的最高准则的追求。 正是由于先哲们上述合一倾向,导致中国人的认识没有走向对象 化的认知,而走向内向化的直觉。在中国哲人看来,人即宇宙的中心, 人的存在就是世界的根本存在,天人相通。合一;世界的意义、宇宙 万物就内涵于每一个人的主体意识中;因此,认识自身,也就是认识 了自然和宇宙的根本意义。中国哲学就成为实践型哲学,不是思辩型 哲学。中国哲学的根本宗旨是如何做人页不是建立什么理论体系,即 如何成为圣人、贤人。至人、宾人、仙人和成佛,要实砚这一根本目 的,只能靠主体自身的内省功夫。 其次,中国哲学思维方式走向宜觉,其直接的原因,是其哲学本 体论特征所致。中国哲学的本体论特征有两方百。其一是被人们视为 认识对象的不是具体事物,而是终极的。绝对的宇宙本体,具有形上 性和超越性。其二,就入和自然界失系而言,重天人合一,认为心物 交融,内外无碍,所谓“体用一元,显微无间”。 就第一个特征来讲,中国古代哲学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大体上 都遵循着这样的思路,表现出类似的特征。无论是道家的“道”,儒 家的“仁”“理”。玄学家的“无”,都不是具体之物。按恒常认识 具体事物的方法是不能把握的。当你用概念来把握,它就失去了绝对 性,而下降为一个具体的有限之物,只能离之超远。把握这样的形而 上本体,只能靠直觉,靠自身的体悟。体验。故百,老子说:“道可 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把握道须“静观”。而庄子明确地 把道解释为字宙万物之总根据,体道的方法是通过“心斋”“坐忘” 等直觉方法。玄学家王赞“体无”以及其“言意之辩”,都说明了这 个道理。 从另一方百说,“天人合一”也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特征的重要表 现。“天人合一”的整体性运思模式,也是导致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 式走向直觉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观念的存在,并不意味着中国先哲们 没有意识到人与他物的区别,它所强调的是“一天人”、“合内外”, 注重天入之间的统一和联系的失系。“天人合一”中的天,不仅仅是 一个与主体自我相对立的客观存在,而是一个内在于主体自我的价值 性范畴,仑这呈“天人合一”说的是站在人的存在角度理解和规范天 的存在,或做以人道解释和规范天道,反过来又以天道解释和证明人 道,离开了入道,天迢也就失去了存在意义。蒙培元先生说:“…… 这种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整体思维,并不是以认识自然为目的,而 是以实现真。善。美合一的整体境界为最终目的,因而导向了主体意 向牲思维,而不是对象性认知思维。” 园此,认识自身,体察自身,就成为先哲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和意 义。回到心灵自身,迸行直接的自我反思,进行思维的自思维,也即 在经验直观的基础上直接返回自身,从而穷尽入和万物的一切道理。 三。中西直觉思维之比较 在西方,入们也运用过直觉,并对直觉现象进行过深入地考察。 甚至在二十世纪初,酉方入推崇直觉形成一股思潮。与中国的直觉恩 维相比较,其特征和表现形式有同有异。 其相同方百表现在: 其一、失于直觉的功用。中西方都认为直觉是突破有限而升华到 无限的一种方法。 其二、就直觉特征说,都把“豁然贯通”的瞬间性,看成直觉的 过程的重要特征。 “其三、就直觉的途径来说,都从物出发,逐步使心与物夹融。 其四、中西方直觉都强调内心播受的心理体验,主张向内追求。 中西方的直觉又有着诸多的差异。 其一、酉方哲学注重逻辑推理与直觉的统一,把直觉视为与经验。 理智并行不悻的认识形式,并有把直觉逻辑化倾向,而中国人讲直觉, 重了悟而不重论证,有较强的模糊份非逻辑性特征。 其二、西方把直觉方法,广泛应用于科学。美学。伦理学之中, 并且区分细密。而中国哲学中的直觉,主要讲入生体验,把握生命, 以达某种人生之境界。 其三。西方哲学重理性直观,页中国哲学除老。庄外,大都”重经 验。轻思辩”。使”体认”所获得的知识带有非理性因素。 其四。中国哲学中的直觉思维与伦理难解难分。西方哲人则把直 觉视为天赋,认为它是超功能的。 四、中国哲学直觉思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从中西比较中,我们可看出,中国哲学的直觉思维最突出的特质 是整体性。整体性的直觉思维对中国文化及古代认识论发生了重太影 响。其合理之处在于: 其一。强调整体的和谐美,统一的流动美,强调只可意会。不可 言传的如诗意境,对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和创造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其二。整体性直觉思维模式,同现代世界上流行的系统论,有诸 多吻合之处,尤其在认识到基本粒子的种种相悸状况和光的波粒二象 性以及测不准原理后,科学家们惊奇地发现,直觉思维所倡的主客合 一在这里起了很大作用。 其三、直觉思维重视向内周功,崇道贬器有利于道德培养。 其不合理之处表现在: 其一,直觉思维忽视了向外求索,它未能从整体恩维中分化出一 个单纯的认知主体与认却对象,排斥理牲思维,由此获得的知识缺乏 精确性,具有模糊性特征。这种模糊性思维,使中国文人缺乏为却识 而知识的科学精神,因页中国也就不可能产生象西方那样博大精深的 科学理论体系。 其二,中国哲学直觉方法对认识过程的逻辑迸程缺乏深入探讨, 因而是一种整体、直观的消极反映论。 其三,中国哲学直觉方法必需有一个虚静。不争的心理状态,因 此,它不鼓励竞争。不鼓励迸取,萎缩了中国人的创造精神,这些都 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迸步。 总之,只有清醒地估量中国传统恩维方式的成就和不足,才能杨长 避短,改善和提高民族思维的素质,推迸社会的迸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