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王氏四種
【答案】“王氏四种”是高邮王氏父子(王念孙、王引之)二人代表作的合称。分别是《经传释词》、《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经义述闻》,它们是乾嘉学派最负盛名的著作,也是训诂学的经典著作。
2. 旁轉
【答案】旁转是音韵学术语。古音中阴声和阴声,阳声和阳声、入声和入声之间的相互转变。如“斯”从“其”声,“其”在支部,“斯”在支部,二者都是阴声韵,是旁转。旁转的现象在古音的押韵、谐声、通假、注音等材料中很普遍。现代学者认为构成旁转的字音主要元音应是相近的,韵尾一般相同。一些古音学家所说的阴声韵也包括入声韵在内,所以阴声与阴声的旁转,有时也包括阴声与入声的相转。
3. 本义
【答案】本义一般指词的原始意义或较早的意义。从字面上讲,也就是本来的意思。一个词往往不只一个意义,当它们有两个以上的意义的时候,其中应该有一个是本义,另外还有一个或一些是引申义,引申义是由本义引申而来。如“年”字,它本来是指谷子熟了,后来才引变成为计时的单位。有的时候也指词的基本(常用)意义。“红”的基本意义是红的颜色,后又派生出成功、受人赞赏、赏识的意思,如:“这出戏(这首歌)唱红了。”
4. 古白话
【答案】古白话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古白话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称之为“古白话”。
5. 连绵字
【答案】连绵字是指两个字连缀在一起表一个语素意义的双音节词。从语言角度来说,就是“连绵字”,又称联绵词。先秦以前,就有数量不多的连绵词。连绵的名称见于宋代张有的《复古编》。连绵字可以分为:
(1)双声字。如“犹豫”、“留连”等。
(2)叠韵字。如“仿徨”、“叮咛”等。
(3)非双声叠韵字。如“淡漠”、“颠沛”等。
除这三类之外,有人把“叠字”(或称重言)也列入连绵字,如王国维的《连绵字谱》。
6. 韵部
【答案】韵部是指押韵字的归类,包括韵腹和韵尾。是韵书的基础,无论何朝何代编纂韵书,都立有韵部,按韵归字。学家把古代韵文押韵的字分成类,每类称作一个韵部。例如,宋代吴棫把古韵分为9部,郑庠把古韵分为6部。后来也推广到先秦典籍中没有用来押韵的字上去,如段玉裁把古韵分为17部。清初古韵学兴盛,这个词也有人用来指《切韵》系统韵书的“韵”。如《广韵》有206韵,段玉裁说:“是书依陆氏法言二百六部之旧。”这里说的“部”就等于平常说的韵,“二百六部”就是206韵。和韵类相反,如果不区别声调也不区别介音,只要韵腹(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这就是韵部。韵部比韵母和韵的概念更大。如:《诗经·豳风·七月》一文中,“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二、翻译题
7. 为以下古文加标点并将之翻译为现代白话文。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故爲淵敺魚者獭也爲叢敺爵者鸇也爲湯武敺民者桀舆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諸侯皆爲之敺矣雖欲無王不可得矣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爲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於仁終身憂辱以陷於死亡詩云其何能淑載胥及溺此之謂也
【答案】(1)标点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故爲淵敺魚者,獭也;爲叢敺爵者,鸇也。爲湯武敺民者,桀舆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諸侯皆爲之敺矣。雖欲無王不可得矣。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爲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於仁,終身憂辱以陷於死亡。詩云:‘其何能淑,載胥及溺。’此之謂也”
(2)译文
孟子说:桀和纣失去天下,是因为他们失去了人民;失失了人民,是因为失去了民心。得到天下是有办法的: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 得到人民是有办法的:得到民心,就得到了人民; 得到民心是有办法的:人民想要的就为他们聚集,人民讨厌的不要给他们,如此而已。人民归附于仁,就像是水向下流动,野兽奔向旷野一样。所以为深水赶来鱼的,是水獭; 为树林赶来鸟雀的,是鹞鹰,为汤武赶来百姓的,是桀和封。如果天下的君主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侯都会为他赶来百姓。即使他不想称王,也不可能了。现在想要称王的人,就像是害了七年的病要用放置了三年的陈艾来灸治一样,如果平时不积蓄,那就一辈子得不到。如果不立志在仁上,就会终身忧愁受辱,直至死亡。《诗经》上说:‘那如何能办得好,不过相与落水灭顶罢了(一块儿淹死)。’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啊。”
8. 先标点后翻译。
宁戚欲千齐桓公穷困无以自进于是为商旅将任车以至齐暮宿于郭门之外桓公郊迎客夜开门辟任车爝火甚盛从者甚众宁戚饭牛居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疚歜桓公闻之抚其仆之手日异哉之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车载之桓公反至从者以请桓公赐之衣冠将见之宁戚见说桓公以治境内明日复见说桓公以为天下桓公大说将任之群臣争之曰客卫人也卫之去齐不远君不若仗人问之而固贤者也用之未晚也桓公口不然问之怨其有小恶以人之小恶亡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上也已
【答案】(1)标点
宁戚欲干齐桓公,穷困无以自进,于是为商旅将任车以至齐,暮宿于郭门之外。桓公郊迎客,夜开门,辟任车,爝火甚盛,从者甚众。宁戚饭牛居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歌。桓公闻之,抚其仆之手曰:“异哉! 之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车载之。桓公反,至,从者以请。桓公赐之衣冠,将见之。宁戚见,说桓公以治境内。明日复见,说桓公以为天下。之去齐不远,君不若使人问之,而固贤人也。桓公大说,将任之。群臣争之曰:“客,者也,用之未晚也。”桓公曰:“不然。问之,患其有小恶,以人之小恶,亡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已。”
(2)译文
宁戚想向齐桓公谋求官职,但处境穷困,没有办法使自己得到举荐,于是就替商人赶着装载货物的车来到齐国,晚上露宿在城门外。桓公到郊外迎接客人,夜里打开了城门,让路上的货车避开。当时火把很明亮,跟随的人很多。宁戚在车下喂牛,他看到桓公,感到很悲伤,就拍击着牛角大声唱起歌来。桓公听到歌声后,抚摸着自己的车夫的手说:“真奇怪! 那个唱歌的不是个平常人。”就命令副车载着他。桓公回城后,到了朝廷里,跟随的人员请示桓公如何安置宁戚。桓公赐给他衣服帽子,准备接见他。宁戚进见齐桓公,用如何治理国家的话劝说桓公。第二天又进见齐桓公,用如何治理天下的话劝说桓公。桓公很高兴,准各任用他。群臣劝谏他说:“这位客人是卫国人。卫国离齐国不远,您不如派人去询问一下。如果确实是贤德之人,再任用他也不晚。”桓公说:“不能这样。去询问他的情况,是担心他有小毛病。因为一个人的小毛病而丢掉他的大优点,这是君主之所以失去天下贤士的原因。”
9. 翻译下列一段文言文。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於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於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砖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於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己! ’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於曾子矣。吾闻出於幽谷,迁於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於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于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答案】我听说中原诸国使夷同化,没听说被夷同化了的。陈良,是出生在楚国的人,喜欢周公旦和仲尼的学说,并在北边中原诸国游学;北边的学者,没有谁能超过他们。那就是人们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