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01007中国古代音乐史考研复试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六代之乐”

【答案】“六代之乐”简称“六乐”,是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享活动的六部乐舞,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六部作品及祭祀对象分别是:黄帝时的《云门大卷》,用以祭天神; 尧时的《大咸》,用以祭地神; 舜时的《九韶》,用以祭四望; 禹时的《大夏》,用以祭山川; 商时的《大漠》,用以祭先妣; 周时的《大武》,用以祭先祖。前三部乐舞属于原始社会时期,都以图腾崇拜为主,后三部作品则是歌颂了三代奴隶制统治者的文德武功,由前三部乐舞“颂神”转向后三部乐舞“颂人”,完全符合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型之际文化性质的演变轨迹。“六代之乐”除用十祭祀大典之外,还在重大宴享活动中表演,因此,它兼有雅乐和燕乐的双重性质。今日,“六代之乐”早已名存实亡,只有《大武》的内容、结构、歌词还部分地在文献记录中保存了下来,但它集黄帝至西周初年六个时代的史诗、音乐精华为大成,是西周统治者一项伟大的文化创举。

2. 右旋

【答案】右旋是整理宫调体系的方法。北宋政和七年(1117)由北宋政府提出。《宋史》卷129载,中书省将某均之某调的称谓叫做右旋。所谓“右”,指旋宫图上宫音音位以黄钟为起点时,向右的旋转方位。这种方式以均为主排列各调次序,从黄钟均开始,不动盘心即得黄钟之宫、黄钟之商等七调; 将宫位按律吕顺序依次右旋,依次得十二均之七调,总计八十四调。

3. 花儿

【答案】花儿是指流行于甘肃、宁夏、青海一带的汉族及当地少数民族中的山歌。花儿,又称少年,男青年唱的称少年,女青年唱的称花儿。花儿的音域宽广,旋律起伏较大,上下两句体,前段比兴,后段是歌唱的主题内容。其内容丰富多样,形式自由活泼,语言生动形象,曲调高昂优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深受人民的喜爱。花儿是多民族共同创造、共同享用的很有特点的民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

4. 十二律

【答案】十二律是我国古代律制,产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用三分损益法生成十二律,十二律分别是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三分损益法所生十二律各律之间音程关系并不均等,存在大半音和小半音的差别,因而所生出的最后一律仲吕不能循环复生黄钟,无法周而复始地旋宫转调,由此揭开了中国历史上长达两千余年探索平均律制的篇章。

5. 诗经

【答案】《诗经》又称“诗三百”,是春秋末年产生的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现存305篇,收集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末期共500多年间的诗歌作品。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共160篇,包括15国的民歌,内容丰富多彩,曲式结构变化多样,表演形式独到新颖,是《诗经》中的精华。雅共105篇,大多是贵族文人的作品,分大雅和小雅,多是反映尖锐的社会矛盾和同情人民的作品。颂共有40篇,词语晦涩难懂,多为祭祀宗庙祖先的乐舞。

6. 左旋

【答案】左旋是整理宫调体系的方法。北宋政和七年(1117)由北宋政府提出。《宋史》卷129载,中书省将某均之某调的称谓叫做左旋。所谓“左”,指旋宫图上宫音音位以黄钟为起点时,向左的旋转方位。这种方式按宫商各声依次为某律排列各调次序,从黄钟为宫起,左旋六次依次得黄钟为商、为角等七调; 将宫位按律吕顺序依次左旋,每律依次各为七声得七调,十二律总计八十四调。

7. 舞阳贾湖骨笛

【答案】舞阳贾湖骨笛是原始社会乐器,出土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属裴李岗文化。目前该遗址共出土骨笛近35件,系丹顶鹤的尺骨所制,磨制精细,七孔,在第六孔与第七孔之间有一小孔,经测音可以发两变音,应为第七孔发音而钻的调音孔。贾湖出土的骨笛,分散在不同的墓葬,其年代先后相差很人,可分为三个时期:①早期,距今9000多年至8600年左右,骨笛上开有五孔、六孔,能奏出四声音阶和完备的五声音阶; ②中期,距今8600至8200年左右,开有七孔,能奏出六声和七声音阶; ③晚期,距今8200至7800年左右,能奏出完整的七声音阶以及七声音阶以外的若干变化音。贾湖骨笛是目前我国出土年代最早、出土数量最多、保存最为完整、现在仍能用于演奏的乐器。

8. 《广陵散》

【答案】《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古代汉族一首大型琴曲,中国著名十大古琴曲之一。根据蔡邕《琴操》的记载,琴曲表现了聂政刺韩王的悲壮故事。现存《广陵散》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谱中有“刺韩”、“冲冠”、“发怒”、“投剑”等分段小标题。琴曲共有45个乐段,分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个部分。正声以前着重表现对聂政不幸命运的同情,之后则表现了对聂政壮烈事迹的歌颂和赞扬。正声则是乐曲的主体部分,着重表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发展过程,深刻刻画出他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复仇意志,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广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气贯长虹、声势夺人的音调一直为封建的道学家们所咒骂,宋代朱熹所说:“其声最不和平,有臣凌君之意。”由此,《广陵散》也成为我国现存琴曲中唯一一首具有杀伐战斗气息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二、简答题

9. 简述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歌舞优戏的发展状祝。

【答案】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歌舞优戏迅速发展,其中的戏剧因素也在不断加强,虽然这时的歌舞优戏还处在萌芽的戏剧表演状态,却对后世戏曲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1)汉代流行的一种歌舞表演叫做“角抵戏”,又称“百戏”。角抵,是两个人摔跤或拳斗,而“戏”的字义本身即带有竞技之意。汉代最为著名的“角抵戏”是《东海黄公》,讲述了东海人黄公,年少时武艺高强,能够制蛇御虎,年老后气力衰竭,最终为白虎所杀的故事。由于《东海黄公》己是一种故事表演,因此有人认为它是中国戏剧成为一门独立艺术的开端。

(2)魏晋南北朝时期歌舞戏和参军戏是两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前者以歌舞表演为主,后者以调笑逗乐为主。产生于北齐的《踏谣娘》是歌舞戏中最为著名的作品,表现了一位苏姓郎中酗酒后殴打妻子,其妻哭诉于邻里的情节,表演形式且步且歌,载歌载舞,众人帮腔。这是古代一出讽刺性戏剧,作品中男扮女装、小丑扮相以及一唱众和的形式,都说明了中国戏曲中的传统表现手段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参军戏以调笑滑稽为主,其中被戏弄的对象叫“参军”,执行戏弄任务的角色叫“苍鹘”,参军戏最初以说白为主,后来逐渐加入了管弦伴奏。唐代诗歌中有“忽复学参军,按声唤苍鹘”的描述,可知这种形式在唐代仍十分流行,直至宋杂剧兴起后才走向衰落。

10.简述隋唐燕乐及其表演形式。

【答案】燕乐,又称宴乐,是中国占代宫廷中的音乐,起源于周代。广义的燕乐泛指统治阶级在宴会中所用的音乐,狭义的燕乐指隋唐时期宫廷宴饮时供娱乐欣赏的艺术性很强的歌舞音乐。

(1)隋唐燕乐

隋、唐时期的燕乐是一种在宫廷中饮宴时供欣赏娱乐艺术性很强的歌舞音乐,是宫廷中所设“俗乐”的总称。隋唐燕乐继承了乐府音乐的成就,是汉族俗乐与境内其他民族以及外来俗乐相融合而成的宫廷新音乐。燕乐成为新的宫廷艺术形式和中心,受到最高统治者高度重视并向多元的方面发展。

(2)隋唐燕乐的表演形式

燕乐中包括多种音乐形式,如声乐、器乐、舞蹈、百戏等。其中歌舞音乐在隋唐燕乐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歌舞音乐的形式有:

①朝会典乐

a. 九部乐:“清乐”“西凉乐”“龟兹乐”“天竺乐”“康国乐”“疏勒乐”“安国乐”“高丽乐”“礼毕”。 b. 十部乐:唐初,在隋“九部乐”基础上,改“九部乐”为“十部乐”,分为“燕乐”“清商伎”“西凉伎”“天竺伎”“高丽伎”“龟兹伎”“安国伎”“疏勒伎”“康国伎”“高昌伎”等。

c. 坐立部伎

坐立部伎是晚于九、十部乐形成的宫廷燕乐。两者是根据演出的需要和演奏者的业务水平来划分的。立部贱,坐部贵。坐立部伎的代表性节目首推大气磅礴的《秦王破阵乐》。

坐部伎优雅抒情,音乐细腻,以丝竹乐伴奏。共有六部音乐:《燕乐》、《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岁乐》、《小破阵乐》和《龙池乐》。

立部伎规模大,人数多,场面宏伟,以锣、鼓等打击乐伴奏,伴以擂鼓,气势磅礴。共有八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