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山西师范大学评论与写作(加试)之文学理论教程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隐含的读者

【答案】隐含的读者是指本文自身设定的能够把文本提供的可能性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它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即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隐含的读者”是德国接受美学家伊瑟尔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对主导西方文论界半个世纪之久的形式主义文评批判最为有力,并最终结束了它的使命,开当今“读者时代”之先河,而“隐含的读者”所针对的正是形式主义的文本自足论。但接受美学对形式主义的批判却最终导致了自身的危机,引发后结构主义对“形式主义”进行新的本体思考,对西方形而上传统展开更加深入的批判,“隐含的读者”也因此不断受到挑战。

2. 夸示性消费

【答案】夸示性消费是指一些文学消费者买来文学书籍后并不打算或并未进入阅读,而只是为了收藏、摆设或炫耀的消费现象。夸示性消费,其目的纯粹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社会地位。尽管他们没有对艺术的内在审美需要,尽管他们从未打算去阅读那些文艺作品,甚至对所收藏的艺术经典名著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但为了装点门面、附庸风雅,显示自己既富且贵,因而喜欢购买和引人注目地摆设一些豪华精美的文学经典名著,以营造一种有教养的文化环境。

3. 狭义的文本与广义的文本

【答案】狭义的文本与广义的文本是现代美学对文本的分类。狭义文本专指纯粹语言研究中大于句子的语言组合体,在中文中也被译为话语。对语言学家来说,文本指的是作品的可见可感的表层结构,是一系列语句串联而成的连贯序列。文本可能只是一个单句,例如谚语、格言、招牌等,但比较普遍的是由一系列句子组成。文本和段落的区别在于,文本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自足的系统。广义文本是指任何在时间或空间中存在的能组织体,如乐曲文本、舞蹈文本等。它是一个单独表意系统实现的独一无二的文本; 表现某一系统或代码的非独特的文本类别,如电影文本、诗歌文本等; 为各种表意活动和能指生产活动提供原初条件的本体论意义的文本。

4. 审美意识形态

【答案】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具体表现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具有特殊性:它一方面被看作是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但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们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因此,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

二、简答题

5. 怎样理解“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

【答案】“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这句话出自高尔基。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它和各种事实、生活现象一起,构成了文学的材料。”也就是说,“文学的材料”不止一种,但语言是它的最基本、最有本质特性的材料。文学言语层面,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由于这是由作家选择一定的语言材料,按照艺术世界的诗意逻辑创造的特殊言语系统,所以这个系统中的“言语”总的说来已与一般言语有了明显的不同。语言之所以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是因为文学言语具有普通言语不具备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1)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

普通言语指向语言符号以外的现实世界,它必须符合现实生活逻辑,经得起客观生活的检验,并且必须遵守各种形式逻辑的原则。文学言语则是指向本文中的艺术世界,它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而要求与整个艺术世界氛围相统一。例如,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和“月是故乡明”,明显地违反客观现实,但它指向诗中特定的情境,因此只要符合艺术世界的诗意的逻辑就行了,不必经过现实生活的检验。

(2)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含性

语言符号一般有两种功能,即指称功能与表现功能。普通言语侧重于它的指称功能,而文学言语则把它的表现功能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文学言语中蕴含了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因而比普通言语更富于心理蕴含性。文学言语中的词语,虽然表面上与普通言语一样,实际上己被赋予不同寻常的心理内涵。雪莱在

《西风颂》中写道:“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这里的“冬天”,“春天”都已被诗人那种希望、神往、憧憬的情绪浸泡过,与普通言语中的意义大不相同,更富于心理蕴含性。

(3)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

这是俄国形式主义者提出的观点,是指对语言进行陌生化处理后达到的效果。它针对的是“自动化”语言,即那些过分熟悉的不再能引起人注意的言语。例如,用“弹指间”来表示时间过得快,一开始显得很生动形象,但在被大量重复使用后,人们只把它当作一个干巴巴的符号,而不再有新鲜感。文学言语就是要力避这种言语的“自动化”现象,设法把普通言语加下成陌生的,扭曲的,对人具有阻拒性的言语。这种言语可能不合语法,打破了人们理解的常规,甚至不易被人理解,但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在延长感知时间,增加感知难度的情况下,反而增强了它的审美效果,形成了文学言语的一大特色。正是由于以上因素,文学言语成了审美性的言语。由这种言语组成的文学作品的言语层面,便具有了无穷的艺术魅力。文学以语言为符号,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文学作品中的言语,即作家个人的言语行为,其中包括人物的具体的独白、对话等,是文学审美价值的重要构成要素。

6. 怎样理解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答案】(1)文学是社会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

社会结构是由人类社会生活过程的各种要素或各个方面的总和构成的总体组织,包括两个基本层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与一定物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由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的、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现实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影响和制约的各种制度及情感、信念、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的总和,包含两个层面: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2)文学属于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与经济基础相对的一种上层建筑形式,指上层建筑内部区别于政治、法律制度的话语活动。文学作为意识形态,一方面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 另一方面,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有距离的,它往往要通过上层建筑中政治、法律等中介的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而经济基础对于文学的作用也不是直接的,也要通过政治等中介环节才能发生支配性的作用。

(3)文学和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从理论和实践上讲,文学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经过能动创作的文学作品显然要高于生活。社会心理是文学反映生活的中介环节。

7. 情节与事件的关系如何?

【答案】(1)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叙事中的事件包括从大到小的不同层次,是分析叙事的基本单位。

(2)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情节由事件组成,因此也可以说情节是较大的事件。但情节又不同于一般的事件,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①情节必须体现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②情节必须表现人物行为之间的冲突。

8. 如何理解传统诗沦中的“点铁成金”?

【答案】(1)“点铁成金”的出处

“点铁成金”出自宋代黄庭坚的《答洪驹父书》:“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原指用手指点使铁变成金的法术。比喻修改文章时稍稍改动原来的文字,就使它变得很出色。“点铁成金”说,实质上是黄庭坚诗文理论的方法论,是解决诗歌创新问题的途径和手段,并不是诗歌的本质论和风格论,也不是强调形式重于内容的武器。如何做到平淡之语出奇境,言有尽而意无穷,他指出一条具有操作性的方法,避免流于不切实际,即“点铁成金”。

(2)“点铁成金”的基本含义

①肯定了文化的自然传承以及向古人学习对于诗文创作的重要意义,如杜甫集众家之长,学习古人,精于炼字又浑融流转、出神入化;

②化用前人诗句不是一味地模仿,而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创新,使自己的诗句了无古人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