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730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普通心理学考研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描述序位效应(serial-position effect)并给出两种解释。
【答案】(1)序位效应指在多个项目连续出现的情境下,各项目因其在序列中的位置不同,而影响到学习后的记忆。如看完一张榜单,榜首易记,榜尾也易记,中间人的姓名就不容易记忆,就是序位效应。最初学习的材料容易记忆,称为首因效应。最后学习的材料也容易记忆,称为近因效应。
(2)对序位效应所显示的现象,因实施记忆测量时间的不同,而有以下两种解释:
①序列性材料学习后立刻测量,最初学习部分,可能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已经进入长期记忆,随时检索,比较容易。最后学习部分,可能尚在短期记忆留存阶段,立即检索,也比较容易。居于序列中间的部分,可能在短期记忆中尚未被进一步传送到长期记忆之前,受后面进来的新讯总的冲击而产生部分消失。
②序列性材料学习后过一段时间再测量,序列中间部分记忆困难,可能是因为该部分受到前后项目的干扰较多所致。
2. 儿童语言获得的理论主要有哪些?
【答案】儿童的语言或言语如何获得并发展的理论。影响最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 (1)先天决定论
这一理论强调语言为先天获得机制,否认环境和学习是语言获得的因素。如乔姆斯基提出的“转换一生成学说”。乔姆斯基认为,儿童的言语发展虽然与强化模仿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儿童有掌握语言的内在倾向。他设想人类有一个天生获得语言的体系,称其为“LAD ”(语言获得装置)。
(2)环境论
这一理论强调环境和学习对语言获得的决定性影响。它包括以下几种学说:
①模仿说
该理论认为示范者的行为和模仿者的反应之间具有功能关系。模仿者行为和示范者行为的关系,在时间上既不是即时的,在形式上又非一对一的。
②强化说
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认为,言语行为也与其他行为一样,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学得的,强调成人的选择性强化对儿童自语学习的作用。言语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建立在由环境引起的、声音和声音联结的选择性强化的基础上。
③社会学习和杜会交往说
美国心理学家班图拉强调社会语言模式和模仿在儿童自语发展中的作用。社会交往说认为,儿童不是在隔离的环境中学语言,而是在和成人的语言交流实践中学习。
④文化相对论和文化决定论
人类学者萨皮尔和沃夫强调文化和社会需要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还认为语言的差异在心理发展中有重要作用。
(3)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说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是言语发展的基础; 言语发展同认知结构一样是通过遗传、成熟和环境够相互作用而实现的。言语发展同认知能力发展同步。皮亚杰认为,人的活动最初来源于一些本能动作(如婴儿的吸吮,抓握等动作),这些单个动作逐渐协调起来就构成功作的结构(图式)。婴儿一旦产生动作图式之后,马上就利用这个工具去改造周围事物。
(4)前苏联的儿童言语发展理论
这一理论以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和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为基础,注重对自语发展的生理机制进行研究。认为儿童言语的形成和发展,归根结蒂是复杂的第二信号系统的形成和发展。强调环境和教育在儿童言语发展中的作用; 强调言语发展的社会性和主体的能动性、意识性,重现言语的概括作用和调节作用在心理发展中的影响和地位。
3. 简述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
【答案】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弗洛伊德将发展分为五个时期,各个发展阶段都是不可逆的,一旦发生功能固着就没有补救的方法,因而每个阶段的经验,将决定个体成年后的适应型态和人格特征。
(1)口腔期(出生~18个月)。儿童在这一时期,最主要和最重要的活动是吃奶。这一时期的欲望主要是通过口腔的动作来获得满足的。
(2)肛门期(1~3岁)。这一时期,儿童最感兴趣的是排泄,对大小便的控制和训练,是父母与儿童之间最主要的互动行为。
(3)性器宫期(3~6岁)。这一时期,本我冲动的对象集中转向生殖器,性器官成为儿童获得性满足的主要来源。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就出现在这一时期。
(4)潜伏期(6~11岁)。这是一个相对平静的阶段,这一时期最主要的特征是儿童对性缺乏兴趣,男女之间有着明显的界限。
(5)两性期(青少年期)。这一时期即青春发育期,性的能量又重新涌现出来,复又投向生殖器区域。这一时期青少年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从父母那里摆脱出来,建立起自己的生活。如果前几个阶段都发展顺利的话,这一阶段就会走向婚姻、成熟的性生活,以及繁育和教养后代。
4. 简述Sternberg 的智力三因素理论。
【答案】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他认为,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说明智力的三个方面,即智力的内在成分、这些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景亚理论和智力经验亚理论。
(1)智力成分亚理论认为,有三种智力成分对信息加工是至关重要的:知识获得成分,可以用于学习新的事实; 操作成分,作为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技巧; 元成分,用于选择策略、监控认知过
程以达到成功。
(2)智力情境亚理论认为,人的智力还表现在对日常事物的处理上,它包括对新的和不同环境的适应,选择合适的环境以及有效地改变环境以适应需要。
(3)智力经验亚理论认为,从经验的角度,人们处理问题需要有两种能力中的一种或两种,这两种能力就是个人处理新颖问题的能力和使信息加工自动化的能力。
5. 简述记忆的种类。
【答案】记忆的种类有:
(1)按记忆的内容分:
①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②逻辑记忆:是概念、公式、判断、推理等抽象内容的记忆。③情绪记忆:是对体验过的情绪、情感的记忆。④运动记忆:是自己做过的运动或学习过的操作为内容的记忆。
(2)按记忆信急保持时间的长短分:①瞬时记忆:是对刺激物持续瞬间的记忆,记忆的信息以感觉的形式保持。②短时记忆:是指信息保持时间较短的记忆,记忆的信息以知觉的形式保持。③长时记忆:是信息保持时间较长的记忆,记忆的信急以储存的形式保持。
(3)根据记忆是否被意识到,可以把记忆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在我们的头脑里保留着许多记忆,有些是我们意识得到的,有些则意识不到。意识到的记忆称为外显记忆。例如,我们
,记得今天早餐吃什么,记得去年植树节的活动。而无意识的记忆称能记忆儿时背过的“九九表”
为内隐记忆,即我们没有意识到但确实存在着的对过去经验的记忆。例如,人们能熟练地打字,但是要求他们立刻正确地说出键盘上字母的位置,许多人往往做不到,这说明他们有字母位置的内隐记忆。
6. 简要说明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答案】个体差异就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因受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使不同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所显示的彼此不同的现象。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表现在:
(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力在发展水平上存在高低的差异,大致说来,能力在全人口中的表现为正态分布:两头小,中间大。以智力为例,智力的高度发展叫智力超常或天才,智力发展低于一般人的水平叫智力低下或智力落后,智力超常和落后的人占全人口的极少数,而中等智力水平的人占全人口的大多数。
(2)能力发展的结构差异。能力有各种各样的成分,这些成分可以按不同的方式结合起来。由于能力的不同结合,构成了结构上的差异。例如,有些人记忆力好,有些想象力丰富,有些人思维敏捷。
(3)能力发展的早晚差异。人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的时间不同。有些人的能力表现较早,年
,另一种情况叫做“大器晚成”,这指智力的充分发轻时就显露出卓越的才华,这是“人才早熟”
挥在较晚的年龄才表现出来。
(4)能力发展的性别差异。能力在性别上也表现出差异,不过这种性别差异并未表现在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