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892毛中特概论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答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 党的思想路线
【答案】党的思想路线是指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 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3. 科教兴国战略
【答案】科教兴国战略具体是指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建设创新型国家。
4.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答案】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内容。1948年,他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主要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是要保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前途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在此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使中国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5.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答案】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观点、
方法的集中体现,也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
6. 世界多极化
【答案】世界多极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突出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合作中的竞争和竞争中的合作成为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特征。
二、简答题
7. 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答案】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原因有:
(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①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这是在中国处于历史转折关头作出的战略抉择,具有深刻的国内和国际背景。
a. 国内环境方面,“文化大革命,,给党和人民以及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严重灾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遭到严重破坏,政治局面处于混乱状态; 经济停滞不前甚至濒临崩溃边缘,人民饱受物资短缺之苦、生活长期得不到应有的改善。乱久思治,穷则思变。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彻底扭转当时的严重局势,成为人心所向。
b. 国际环境方面,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使党和人民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和奋起直追的紧迫感。要赶上时代,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革是唯一的出路。与此同时,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要和平、求发展逐步成为世界潮流,世界大战短期内打不起来,中国争取一个长期和平发展环境是可能的,这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条件。
②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大大加快,使中国人民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30多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的重要法宝。
(2)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扫除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改革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它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既涉及生产力又涉及生产关系,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既包括体制层面又包括思想观念层面。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从由此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
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己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30多年来,党带领人民锐意改革,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为生产力发展扫清障碍,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都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都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的最重要的成果,改革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
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案】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具体而言:
(1)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上述六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这六个方面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
9.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答案】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国家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上,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实践证明,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下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对于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式上,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用不同的办法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3)在改造方法上,采用和平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造。坚持用和平和办法,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平改造解决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