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孙中山传播思想研究

关键词:孙中山,传播思想,民主革命,宣传活动

  摘要


孙中山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政治家,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以毕生精力探寻民权、民生、民族的三民主义道路,践行富民强国的理想,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与孙中山先生革命道路相伴相随的是他为革命奔走呼号的传播活动。孙中山一贯重视报刊、书籍、演说等的宣传功能,并将媒介宣传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事业密切结合起来,投身传播实践、从而有效地利用各种媒介积极传播革命思想,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长期的新闻宣传、革命信息传播实践中,孙中山吸收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传播思想,又在游历欧美国家时借鉴了西方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兼收并蓄,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传播思想,为我们留下了可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追溯孙中山的革命传播活动,大致可以分为这样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894年兴中会成立之前,孙中山在童年和习医求学的青少年时期都亲眼目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滋生了对满清朝廷的不满。他在学校常与好友谈及革命的理想,发表反满的言论。这一时期孙中山开始涉足报刊传播,撰发了一些以宣传改良思想为主的文章。如在1891年前后,尚处在求学时代的孙中山就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也多次尝试通过上书请愿的方式达到改良社会、富民强国的目的。1892年孙中山在澳门的一家报纸上发表了两年前写给清廷洋务派官员郑藻如的一封信,在信中他主张首重农桑、禁绝鸦片、兴办教育,并建议在其故乡广东省香山县首先试行。1894年孙中山在友人郑观应家中结识了资产阶级改良派报刊活动家王韬,并在王韬的引荐下上书李鸿章。
第二阶段是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1年武昌起义胜利这一时期,此阶段是孙中山一生中报刊宣传活动最为频繁的时期,也是其传播思想的基本形成时期。孙中山不仅亲自创建报刊、资助并支持留学生办报,还领导了同康有为、梁启超等保皇派的思想论战。其中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舆论阵地的思想论战无疑是孙中山革命传播活动中最壮丽的一笔。
第三阶段是1911年武昌起义胜利后到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这段时期。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以言论出版自由为主要内容的新闻自由体制,并始终恪守维护新闻自由原则。他还在所著的《建国方略》中重点阐发了宣传对于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性。这一时期可视为孙中山传播思想的成熟时期。
孙中山的传播思想是在其革命传播活动中产生的,并且伴随着革命运动的深入而发展、成熟。纵观其四十余年的传播历程,不难发现其系统而科学的传播思想。孙中山传播思想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五个方面:即作为传播者思想之体现的革命者办报思想,以资产阶级、留学生、海外华侨和国内民众为受众的传播对象思想,以革命思想、反清思想为主要宣传内容的传播内容思想,以报刊、书籍、杂志为主,席间谈话、聚众演说为辅的传播媒介思想和以“至诚、亲近、合适、有恒”为宣传技巧的传播效果思想。
孙中山作为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他的传播思想主要来源于以下四个方面: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资产阶级改良派传播思想、西方资产阶级自由思想,更重要的是从自身的革命实践中探索而来。
孙中山的传播思想是他终其一生革命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传播思想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他的思想精华被无产阶级报刊活动家所借鉴、吸收,成功地指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传播实践活动,对于今天的传播活动,依然有许多可供借鉴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