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929专业综合1之中国建筑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目录

2017年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929专业综合1之中国建筑史考研仿真模拟题(一) ... 2 2017年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929专业综合1之中国建筑史考研仿真模拟题(二) . 14 2017年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929专业综合1之中国建筑史考研仿真模拟题(三) . 23 2017年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929专业综合1之中国建筑史考研仿真模拟题(四) . 30 2017年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929专业综合1之中国建筑史考研仿真模拟题(五) . 43

一、名词解释

1. 叉手

【答案】叉手是指支撑在株儒柱两侧的木构件,是朱式建筑构件名称。在抬梁式构架中,从最上一层短梁到脊“榑”(即脊檩)之间斜置的木件,称为“叉手”。叉手的主要作用就是扶持脊“榑”。在唐代及唐代之前,抬梁式木构架中只有叉手而不用蜀柱,宋代时则将叉手与蜀柱并用,而明清时则不用。

2. 中山陵

【答案】中山陵是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建于1926~1929年,位于今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东毗灵谷寺,西邻明孝陵,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主要建筑物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中山陵各个建筑在型体组合、色彩运用、材料表现和细部处理上均取得极好的效果,色调和谐统一增强着庄严的气氛,含意深刻,气势宏伟,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

3. 圭角

【答案】圭角是清式须弥座的最下层部分,整个高度分51份,圭角高度为10份。

4. 应县木塔(佛宫寺释伽塔)

【答案】应县木塔位于山西应县,建于辽清宁二年,它位于寺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塔建在方形及八角形的二层砖台基上,塔身也是八角形,底径30米,高九层67.31米(外观5层,暗层四层)。塔身的收分合理,暗层用来结构处理以加固塔身,使其在经过数次地震,仍安然无恙. 是世界现存木塔中最高的,也是我国仅存两个木塔之一,也是现存最早的木塔。

5. 梭柱

【答案】梭柱是指上下两端均有收缩、略如梭形的柱子。《营造法式》中已有梭柱做法,规定将柱身依高度分三等,上段有收杀,中、下二段平直。六朝至宋期间,它主要在官式建筑上出现,明代江南民间某些建筑仍采用梭柱。河北定兴北齐义慈惠石柱上端的建筑雕刻是我国现知最早的梭柱现象。

6. 面朝后市

【答案】面朝后市是《周礼·考工记》里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朝”指外朝,也就是处理诉讼、颁布法令的重要场所;“市”为商品交换市场。面朝后市则是说,在王城前为“朝”,后为“市”。

“朝”是王权的象征,将它置于王城的前面,更加突出了它的尊严性。

7. 《营造法式》

【答案】《营造法式》是北宋时政府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是我国古籍中最完整的一部建筑技术专书,著书人是将作监李诫,书中资料主要来自历来工匠相传的可行之法。此书是王安石推行政治改革的产物,目的是为了掌握设计与施工标准,节制国家财政开支,保证施工质量。

8. 天井与甬道

【答案】天井与甬道是中国古代墓葬的组成部分。天井是指开凿于长墓道中的竖井,最初出现于北魏时期,或为对现实生活中院落的模仿,唐以后由于墓道的缩短并消失,天井也随之消失。甬道是指墓葬中联接墓门和墓室的通道,多见于魏晋隋唐墓。

9. 刘秉忠

【答案】刘秉忠是元朝开国元勋和丞相,郭守敬的老师,元朝国号的拟定者,元大都修建者,著名元代政治家,元曲作家,阴阳风水学家和建筑专家。

10.堂与殿

【答案】堂与殿都是指台基。古建中台基均作堂,宋代称“阶基”,清代及今称为“台基”。殿也指台基,后把高显崇丽之建筑称之为堂或殿,汉以后殿成为宫中之堂的专称,并以正脊是否筑吻区别堂与殿,有吻者为殿,无吻者为堂。

二、简答题

11.斗拱在中国传统建筑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斗拱的作用是将上部支出的屋檐的重量传之于柱上,同时斗拱还是传统建筑最基本的模数单位及等级制度的代言物。其主要作用有:

(1)增加挤压面的作用;

(2)支承挑檐檩;

(3)联结柱网;

(4)减少净跨,减小弯矩、剪力;

(5)抗震;

(6)装饰作用;

(7)等级标志;

(8)模数作用。

12.中国建筑开间的特点。

【答案】(1)我国目前大量建造的砖混住宅,住宅开间一般不超过3.3米。规定较小的开间

尺度,可有效缩短楼板的空间跨度,增强住宅结构的整体性、稳定性和抗震性。

(2)为了保证建成的住宅具有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条件,住宅的进深在设计上有一定的要求。进深大的住宅可以有效地节约用地,目前我国大量城镇住宅房间的进深一般都限定在5米左右,不能任意扩大。

(3)在住宅的高度和宽度确定的前提下,设计的住宅进深过大,就使住房成狭长型,距离门窗较远的室内空间自然光线不足。

(4)开间5米以上,进深7米以上的大开间住宅可为住户提供一个40多平方米甚至更大的居住空间,与同样建筑面积的小开间住宅相比,承重墙减少一半,使用面积增加2%,便于灵活隔断、装修改造。

(5)虽然小开间住宅存在许多优点,但也存在许多弊端。因为开间小,在住宅建筑面积中,承重墙、柱的结构面积相对较大,増加了有效使用面积;同时由于开间小,房间分割过小,不适应家庭居住行为变化的要求,而且住宅很难自行改造。

13.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时期的居住建筑遗址在规模及空间布局上有什么变化?

【答案】(1)仰韶文化

①仰韶文化出现于母系氏族公社,位于黄河中游肥沃的黄土地带。

②仰韶文化已经出现了房屋和聚落。聚落遗址多位于河流两岸的阶梯状台地上,或者在两河交汇处比较高亢平坦的地方。

③仰韶文化的聚落布局与氏族公社社会结构相适应,一般是小住宅围绕一栋大房子为核心,包括居住区、制陶窑场和公共墓地等部分。

(2)龙山文化

①龙山文化出现于父系氏族公社,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②与仰韶文化的住房相比较,龙山文化的多数房屋的面积有所缩小,大体上与一夫一妻制个体小家庭生活的需要相适应,已有家庭私有的痕迹。

③龙山文化出现套间式半穴居,既有圆形单室,也有前后二室相连的布局方式。

14.简述中国古代橘扇门的基本组成。

【答案】榻扇门,又称格扇门、格子门,是安装于建筑的金柱或檐柱间带格心的门。唐代已有,宋、辽、金均广泛使用,明、清更为普遍。一般作建筑物的外门或内部隔断,每间可用四、

六、八扇。它由外框、隔心、裙板、绦环板及若干抹头组成。

(1)桶扇门由边挺、抹头等构件组成,早期的抹头很少。宋、金一般用四抹头,明、清则以

五、六抹头为常见。边挺和抹头表面可做成各种凸凹线脚,有的在合角处包以铜角叶,兼收加固及装饰效果。

(2)桶扇大致可划分为花心与裙板两部分。唐代花心常用直棂或方格,宋代又增加了柳条框、毡纹等,明、清的纹式更多,已不胜枚举。框格间可糊纸或薄纱,或嵌以磨平的贝壳。裙版在唐时为素平,宋、金起多施花卉或人物雕刻,是桶扇的装饰重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