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679心理学综合之普通心理学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能力和智力

【答案】能力是指顺利实现某种活动所需的个性心理特征或人格特质。其基础是知识和技能。其形成和发展依赖于知识、技能的获得,同时能力的高低又会影响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能力的产生发展和人类的社会生活分不开。智力是心理学基本概念。韦克斯勒认为,智力是指使个人有目的地行动、合理地思考、有效地应付环境的一种综合能力。中国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是个体顺利从事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 是一种综合的心理能力,是进行学习、处理抽象概念、应对新情境和解决问题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2. 创造性

【答案】创造性又称创造力,是指个体不受常规的束缚而能灵活运用知识、经验,产生新思想,或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作为其重要成分的发散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创造能力的高低。人在进行创造性活动时,既需发散思维,也需聚合思维,任何成功的创造性都是这两种思维整合的结果。

3. 个体社会化

【答案】个体社会化指个体学习其生存的社会的文化、知识、语言、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并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而适应该社会生活的过程。亦即社会将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能够适应一定社会文化、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允色行为、有着健康人格的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化贯穿于个体毕生发展的全部过程之中,并受民族性、阶级性、历史性等条件的制约。它是通过社会与个体之间持续不断的双向互动过程实现的。

4. 主题统觉测验

【答案】主题统觉测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默里创立的投射测验。它的原理是,当一个人解释一种含糊不清的社会性情境时,他就易于表现出自己的人格特点。

在测验中,测验者会提供二十张图片,其中有些图片是比较抽象的,大部分则具体形象但模棱两可,要求被评者根据呈现的图片中的人物和背景,用自己的理由编造一段相对完整的故事。然后由测试者根据默里提出的基本记分原则对被评者叙述的故事进行记分和解释。由于主观性比较强,所以此测验对测验者要求较高,且结果不易解释。但与其它投射测验比较,此测验的效度得到较多证据支持,被公认为较好的临床心理诊断工具。

二、简答题

5. 人是如何听到各种音高的?

【答案】音高(或音调)是人对声波频率的主观属性,它首先和声波频率有关。心理上的主观音高主要与声音刺激的频率大小有关,但并不是完全由刺激频率决定的,它也取决于声音刺激的强度。对此主要有以下四种理论来加以说明。

(1)频率理论

由1886年物理学家罗·费尔得提出。理论认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铃骨按相同的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原有的频率相适应。如果我们听到一种频率低的声音,联接着卵圆窗的镫骨每次振动次数较少,因而使基底膜的振动次数也较少; 声音的振动频率提高,铃骨和基底膜都将发生较快的振动。由于人耳基底膜可、能作1000Hz 以上的快速振动,但能够接受超过1000Hz 以上的声音,因而这个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2)共鸣理论

在赫尔姆霍茨看来,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就像竖琴的琴弦一样,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声音刺激的频率高,由短纤维发生共鸣做出反应; 声音刺激的频率低,由长纤维发生共鸣。人耳基底膜约有24000条横纤维,它们分别反应不同频率的声音,基底膜的振动引起听觉细胞的兴奋,从而产生不同音调。该理论强调了基底膜的振动部位对声音分析的作用,因而也叫位置理论。

(3)行波理论

著名生理学家冯·贝克西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之增高,振动运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值,然后停止前进而消失。随着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的部位也不同。声音频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蜗顶:频率高,最大振幅接近蜗底(即镜骨处),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声音的分析。

(4)神经齐射理论

由韦弗尔提出,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Hz 以下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对应的。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对它们单独做出反应。在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个别纤维具有较低的发放频率,它们联合“齐射”,就可以反应频率较高的声音。用齐射原则可以对5000Hz 以下的声音进行频率分析。

总体来看,可以讲神经齐射理论看作是频率理论的延伸,将行波理论看作是位置理论的延伸。位置理论适合解释1000Hz 以上的高频声音,频率理论适合解释频率5000Hz 以下低频声音,神经齐射理论对于1000Hz-5000Hz 的声音均可解释。

6. 简析自我控制系统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答案】自我控制系统是影响人格发展的内部因素。它以自我意识为核心。自我意识是人对自身以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个子系统。自我调控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对人格的各个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与和谐。它属于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它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调控系统帮助我们客观的分析自己,认识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有效的利用个人自愿,扬长避短,努力完善自我,实现人格的和谐统一。

(2)自我调控具有创造的功能,它可以变革自我、塑造自我,不断完善自己,将自我价值扩展到社会中去,并在对社会的贡献中体现自己的价值,人的自我塑造伴随着人的一生,需要一个人不懈地努力去完成。

自我调控系统作为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内部诀定性因素,在个体塑造健康和谐人格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7. 简述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

【答案】韦纳系统地提出了动机的归因理论,指出对成功和失败的因果归因是成就活动过程的中心要素。

韦纳把成就行为的归因划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同时把“稳定性”作为一个新的维度,把行为的原因分成稳定的原因和不稳定的原因。如能力、任务难度是稳定的; 而努力和运气是不稳定的。根据这几个维度,韦纳提出了两维归因模式(如下表)。

韦纳认为,人们往往把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归结为上述四个原因中的一个或几个,归结为不同的原因会带来不同的心理变化,表现为对下一次成就结果的期待与情感的变化,进而影响以后的成就行为。

8. 简述短时记忆的含义与主要特点。

【答案】(1)含义

短时记忆是指人对信急的短暂保持和容量有限的记忆,是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由直接记忆与工作记忆两部分组成。

(2)主要特点

①信息的保持时间很短。在无复述的条件下,信息在短时记忆中的保持的时间大约1分钟左右,得不到复述,将迅速遗忘。

②编码方式。以听觉编码为主,也存在视觉和语义编码。康拉德的实验证明,声音相似的字母比形状相似的字母更容易混淆,因此,认为短时记忆存在听觉编码。波斯纳的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的经典反应时实验证明,某些短时记忆信息,在最初以视觉编码,之后转入听觉编码。后来的实验表明,短时记忆也有语义代码。③容量十分有限。信急容量为7士2组块。组块是指在短时记忆编码过程中,由几种水平的代码归并成的高水平的、单一代码的信息单位。

9. 什么是割裂脑研究? 它对揭示左右脑的不同功能有何重要意义?

【答案】(1)割裂脑研究是在切断脐抵体的情况下,分别对大脑两半球的功能进行研究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