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苏州大学社会学院437社会工作实务[专业硕士]之社会研究方法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基本概念
1. 抽样误差
【答案】抽样误差就是样本统计值与总体参数值之间存在的偏差。它是由于抽样本身的随机性所引起的误差。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抽样方式,这种误差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另一方面,抽样误差的大小是可以在样本设计时事先进行控制的。
抽样误差主要取决于总体的分布方差和抽样规模,这两个因素都可以导致抽样误差的增加或降低。当样本规模增加时,样本统计量的随机波动程度就会降低,从而使抽样误差也降低。降低了总体分布的方差,从而降低了样本统计量的随机波动程度,就可以提高样本统计量估计总体参数的精确度。
2. 随机抽取
【答案】随机抽取即保证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同等的机会入选样本。或者说,总体中的每一个成员被抽中的概率相等(也即被抽中的机会相等)。而且,任何一个个体的入选与否,与其他个体毫不相关,互不影响。或者说,每一个个体的抽取都是相互独立的,是一种随机事件。
3. 偶遇抽样
【答案】偶遇抽样又称作方便抽样或自然抽样,是指研究者根据现实情况,以自己方便的形式抽取偶然遇到的人作为对象,或者仅仅选择那些离得最近的、最容易找到的人作为对象。偶遇抽样没有保证总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具有同等的被抽中的概率。那些最先被碰到的、最容易见到的、最方便找到的对象具有比其他对象大得多的机会被抽中。
4. 阐释模式
【答案】阐释模式所关心的是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它是一种通过引进并控制第三变量,来进一步了解和探讨原来两变量之间关系性质的统计分析方法。
5. 一致性比较法
【答案】一致性比较法将注意力集中于各个不同个案中所具有的共同的特性上,并通过运用一种排除的过程来进行。其基本思想是:研究者先找出不同个案所具有的某种共同的作为结果的特性,然后再比较各种可能的作为原因的特性。如果某种被看作原因的特性不为所有具有共同结果的个案所共有,那么,研究者就将这种特性从可能的原因中排除掉,而所剩下的那种为所有个案所共有的特性则为可能的原因。
二、论述题
6. 论述定量研究方法与定性研究方法存在的主要差异有哪些?
【答案】(1)定量研究侧重于且较多地依赖于对事物的测量和计算; 而定性研究则侧重于和依赖于对事物的含义、特征、隐喻、象征的描述和理解。
(2)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方式在发展上是不平衡的。相比之下,定量研究的方法发展十分迅速,进展也很大; 而定性研究方式由于其来自与定量研究方式所不同的哲学传统和所具有的不同假定,因而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3)从认识论角度看,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存在着根本的区别一一它们基于不同的范式。定性研究从最纯粹的意义上说,从属于人文主义的自然范式; 与此不同的是,定量研究则来源于实证主义,它在范式上更接近于科学的范式。
(4)从研究的逻辑过程看,定性研究基于描述性分析,它在本质上是一个归纳的过程,即从特殊情景中归纳出一般的结论; 而定量研究则与演绎的过程更为接近,即它从一般的原理推广到特殊的情景中去。
(5)定量研究者往往强调客观事实、强调现象之间的相关、强调变量之间的因果联系; 而定性研究者则更加注重现象与背景之间的关系、更加注重现象的变化过程、注重现象和行为对于行为主体所具有的意义。
(6)定性研究者认为事实和价值是无法分离的; 而定量研究者则正好相反,他们强调在研究中一定要努力做到“价值无涉”和“价值中立”。
(7)在理论与研究的关系上,定性研究通常与理论建构的目标相伴随,理论是在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和形成的; 而定量研究则常常是用来进行理论检验的。
(8)在研究方式上,定量研究者更加强调研究程序的标准化、系统化和操作化; 而定性研究者则往往更加强调研究程序、研究方式和研究手段上的灵活性、特殊性。
(9)实验、调查、内容分析等,是定量研究中最常见的研究方式; 量表测量、问卷调查、结构式访问、结构式观察等是定量研究中常见的资料收集方法。而实地研究是定性研究最常见的研究方式,参与观察、无结构访问、个人生活史等,则是定性研究中主要的资料收集技术。
(10)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在所得资料的性质及其结果的说明方式上,均存在明显的差异:前者所获得的主要是数量化的资料; 而后者所获得的则是具体的、个别的实例。前者的结果主要靠统计分析数据来表达; 而后者的结果则是靠文字的描述来说明。定量研究的结果在概括性、精确性
上特征明显; 定性研究则以其资料的丰富性、细致性和理解的深入性而与定量方法相对照、相补充。
7. 试述定性资料的分析方法。
【答案】定性资料是指研究者从实地研究中所得到的各种以文字、符号表示的观察记录、访谈笔记,以及其他类似的记录材料。定性资料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
(1)连续接近法
连续接近法指的是这样一种方法,它不断反复和循环的步骤,使得研究者从开始时一个比较
含糊的观念以及杂乱、具体的资料细节,到达一个具有概括性的综合分析的结果。具体地说,研究者从所研究的问题和一种概念与假设的框架出发,通过阅读和探查资料,寻找各种证据,并分析概念与资料中所发现的证据之间的适合性,以及概念对资料中的特性的揭示程度。研究者也通过对经验证据进行抽象来创造新的概念,或者修正原来的概念以使它们更好的与证据相适合。然后,研究者又从资料中收集另外的证据,来对第一阶段中所出现的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者不断地重复这一过程。而在每一阶段,证据与理论之间也不断地进行着相互塑造。这种过程
,因为经过多次的反复和循环,修改后的概念和模型几乎“接近”了所有的就被称做“连续接近”
证据,并且这种经过连续地、一遍又一遍地修改的概念和模型也更加准确。
(2)举例说明法
举例说明法即是用经验证据来说明某种理论。这是定性资料分析中最为普遍的一种方法。根据这一方法,研究者将理论应用于某种事件或背景中,或者根据先前存在的理论来组织资料。这
,研究者在资料中将那些可以作为证据的内容集中起来,种先前存在的理论提供了一只“空盒子”
去填满这只空盒子。当然,这种用来填满盒子的经验证据既可以是支持理论的,也可以是否定理论的。举例说明法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方式主要表明理论模型是如何说明或解释了某种特定的个案或特定的现象。研究者所列举的主要是一个个案或一种现象的证据。另
,即研究者平行列举多个不同的个案,比如多个不同一种方式则是对一种理论模型的“平行说明”
的单位、或多个不同的时间周期等,来说明这种理论模型可以应用于多个不同的个案,可以解释或说明多个个案中的情况。或者反过来,研究者采用来自多个平行的个案的材料来共同说明某种理论。比如,一个研究农村劳动力流动现象的研究者先发展出一种有关该现象形成原因或条件的分析模型,然后分别从甲地农村、乙地农村、丙地农村等不同个案中提供证据,来共同说明这一模型。
(3)比较分析法
比较是各种资料分析的中心过程。无论是对定量资料还是对定性资料都是如此。19世纪的英国哲学家J.S. 米尔提出了有关比较的逻辑方法。其中,他关于一致性比较和差异性比较的方法,形成了定性资料分析中比较分析法的基础。实际上,实验研究中的比较也是采用了这样一种逻辑。根据具体的比较方式的不同,定性资料分析中的比较分析法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致性比较法和差异性比较法。
①一致性比较法。这种比较法是将注意力集中于各个不同个案中所具有的共同的特性上,并通过运用一种排除的过程来进行。其基本思想是:研究者先找出不同个案所具有的某种共同的作为结果的特性,然后再比较各种可能的作为原因的特性。如果某种被看作原因的特性不为所有具有共同结果的个案所共有,那么,研究者就将这种特性从可能的原因中排除掉,而所剩下的那种为所有个案所共有的特性则为可能的原因。
②差异性比较法。差异性比较法的原理比一致性比较法要复杂一些,理解起来也更困难。但它却比一致性比较法更为有力,可以说是一致性比较法的“双倍应用”。差异性比较法的基本思想是:研究者先找出那些在许多方面都十分相同,但在少数方面不同的个案; 然后找出那种使这些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