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评论写作(当代方向)复试之中国当代文学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艾青“归来”后的诗歌的艺术特色。
【答案】艾青归来后的诗歌,与他过去的诗歌有着明显的连贯性和延续性。他的诗歌贯穿着一个基本的主题,即关注民族和人民的命运,歌唱人类的理想和光明。其“归来”后诗歌的艺术特色主要有:
(1)善于从具体生活现象中把握一种超越现象本身的体验
艾青归来后的诗歌在取材和抒写力式上,规避描述具体的生活矛盾和场景,善于从具体生活现象中把握一种超越现象本身的体验,在具象化描述中将其推移到象征层次从而获得更深广的内涵。
《色化石》有诗人自传的性质,但它提供了典型的意义。诗中鱼的遭遇正是诗人遭遇的某种象征。这不是一个关于一条鱼死亡的故事,而是一个涉及不同的鱼而拥有一个共同的小幸和悲剧命运的故事,作者“联想到众多的鱼变成了化石”。这首诗就是作者从具体生活现象中把握超越现象的体验的代表作品。
(2)运用富有启悟性、暗示性的口语传递情感
艾青归来后的诗歌在艺术表现上,善于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捕捉具体鲜明的意象来表达思想和观念,运用富有启悟性、暗示性的口语来传递内在情感,在朴素明晰的形式结构中浓缩深厚的体验。
(3)追求一种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风格
艾青归来后的诗歌扬弃了早年多少有些朦胧和晦涩的诗风,而追求一种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风格。
《鱼化石》中鱼在遇难之前富于朝气和活力,“动作多么活泼”,“精力多么旺盛”; 它又是那样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在浪花里跳跃”,“在大海里浮沉”。鱼的这种健康、快乐和无所不能的生命情态,不禁让人联想到风华正茂的青年,这也是诗人追求朴素、单纯、明快诗歌风格的体现。
2. 简述“寻根文学”中阿城、韩少功、王安忆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其艺术表现方式的异同。
【答案】(1)“寻根文学”中阿城、韩少功、王安忆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①阿城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寻根”在阿城的作品中,主要表现为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理想的精神,作为人对世俗生活超越的凭借,更多地体现了道家的文化内涵。
《棋王》的主人公王一生有着执著于心灵自由的追求。其精神境界的内涵,具有中国传统文
化中的道家思想的色彩:在乱世中崇尚淡泊; 身处俗世,不耻世俗,但又超越世俗,也超越痛苦。作品中流露出对朴素、本源推崇的生命意识,以及推崇直觉体验的感知方式。
②韩少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韩少功认为,“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该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作家的责任,就是“释放现代观念的热能,来重铸和镀亮‘民族的自我’”。
中篇《爸爸爸》的人物丙患,是个永远长不大,却也死不了的白痴、侏儒。他生活在愚昧、耀靛的环境中,长相丑陋,思维混乱,言语不清,行为猥琐。这些是作为民族文化“劣根性”的象征物来创造的。滞重、古朴的叙述语调,和阴郁、压抑的总体气氛,显示了对于这一衰败腐朽的“种族”的悲观。
③王安忆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王安忆的《小鲍庄》是其作品中“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品,文章借对一个虚化时间特征的小村庄的描述,表现对儒家文化的“仁义”,以及这种精神崩溃的理解。
80年代末开始,她的《叔叔的故事》《乌托邦诗篇》《纪实与虚构》《伤心太平洋》等,通过对个人经历、家族身世等的追述,思考时代、文化等因素对个人生存的影响,探索现实与未来、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关系,以及理想、信仰的有效性等问题,对社会转型期的普遍性困惑和焦虑做出反应。
王安忆视野开阔,能驾驭多种生活经验和文学题材。创作表现出多变的风格,并始终保持创新的活力。
(2)“寻根文学”中阿城、韩少功、王安忆的艺术表现方式的异同
①“寻根文学”中阿城、韩少功、王安忆的艺术表现方式的不同之处
a. 阿城的小说重视文学民族传统的继承。采用略带幽默的白描的叙述方式,语言自然、素朴,但不浅俗; 重视人物、事件直接呈现,避免情感的过分外露,也抑制叙述人的过分干预。这些,都可以见出对明清白话小说语言和叙事方式的借鉴。
b. 韩少功的小说,将生活细节的写实性的描述与变形、荒诞的方法、哲理性的寓意等,方式不同地结合在一起,展示近乎静态、封闭的湘楚地域的“原始性文化”,和这种文化所哺育的“群体”性格。
c. 王安忆的小说语言平白质朴、镇密冷静、沉着超然,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她在《纪实与虚构》中对家族的寻根最终没有结果,只是一场文字叙述的狂欢。其在《叔叔的故事》中对上代知识分子的尊严进行了解构。
②“寻根文学”中阿城、韩少功、王安忆的艺术表现的相同之处
a. 在文学的美学意义上对民族文化资料的重新认识和阐释,发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 b. 他们都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文化遗风,寻找激发生命能量的源泉;
c. 他们都对当代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丑陋的文化因素进行了批判,如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的深入挖掘。
总之,阿城、韩少功、王安忆作为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对传统文化各持不同的态度。虽然
他们的艺术表现方式不同,但都十分重视对民族文化的重新审视与挖掘,对人性的思索与终极关怀,以及对丑恶的批判和国民性的思考,从而成为寻根文学的重要作家。
3. 结合作品论述路翎在现代心理小说探索方面的得失。
【答案】(1)路翎在现代心理小说探索方面的所得
以路翎1944年发表的《饥饿的郭素娥》为例,其心理小说的核心因素是对人的自由与尊严的维护。路翎的心理描绘与一般心理研究全然不同,前者以人的流动的心理变化为对象,其最大特点是高度活的对话性; 后者则研究人心理的静止规律,再以许多横切面组成人心理的发展线索,是对人心理死的理论整合。
路翎的小说以对人的精神世界包括无意识世界进行开掘为特色,在揭示灵魂的复杂、丰富性方面别具价值。他运用错综的表现人物的心理广度的写法,在掌握大起大落的心理节奏,处理人物心理感应的波澜方面,显现出一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气质,使得中国的现实主义小说在他手中与世界文学的潮流更接近。路翎对现代心理小说的探索,丰富了新文学的观察视角与表现手法。
(2)路翎在现代心理小说探索方面的所失
路翎在1953至1954年间发表的以朝鲜战争为题材的短篇小说,如《战士的心》《初雪》和《洼地上的“战役”》,都表现了更关心人的心理现实的倾向; 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将现实情景与往日的生活经历、体验加以连接、对比。这些条理化的心理叙述有时显得冗长、缺少变化。
路翎在现代心理小说探索中实践着胡风的理论,用主观精神的“扩张”,“拥入”客观世界,因而使得他的作品主观色调强烈。他对人的理解,某些方面带有现代派的观念,即社会烙印与人性兽性的混合,认为人的本性往往被社会的表象所掩盖,人的生命是痛苦、高贵而孤独的,其晚年小说创作的艺术水准相比较之前大幅下降。
4. 简述文革文学的特征。
【答案】在文革中,政治观念、意图直接转化为艺术作品,即“政治”的直接“美学化”。同时,作品的接受行为,也更明确地被赋予政治的意义。文本的生产、发表、阅读、批评,就是一种“政治行为”。这种存在方式决定了文革文学具有如下特征:
(1)结构的典型化
文革中政治的直接“美学化”的文学观念,导致文学创作出现观念论证式的结构。文学写作的“思维过程”,被规定为这样的公式:表象(事物的直接映象)——概念(思想)——表象(新创造的形象),即个别——一般——典型。创作和阅读过程中的形象思维、直觉、体验等,被看成是“神秘主义”的东西而被拒绝和清除。
(2)题材人物的“三突出”
一方面,所有的作品必须主要表现英雄人物,英雄人物在作品中又必须居于中心的、绝对支配的地位; 另一方面,塑造的英雄人物必须高大完美,不允许有思想性格的弱点。因此,以“三突出”(涉及结构方法、人物安排规则)的“创作原则”,作为实现这一“根本任务”的“有力保证”。
(3)文学形式的戏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