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普通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再造想像
【答案】再造想像是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依据别人的描述进行的再造想像有一定程度的创造性,但水平比较低。再造想像的形成要求有充分的记忆表象作为基础,再造想像离不开词语思维的组织作用。
2. 内隐记忆研究常运用的问接侧试
【答案】内隐记忆研究中常用的间接测试是指如果在测试阶段控制条件使被试没有意识地利用学习阶段所学材料,则这些测验就是间接测试。内隐记忆研究中经常运用的间接测试包含语言与非语言的间接测验。语言的间接测验有补笔测验、模糊字命名、词汇判断以及单词确认等测验形式。非语言信息的间接测验包括熟悉物体的非语言信息的间接测验、熟悉和不熟悉人物而孔的间接测验和新异物体和图案的间接测验。
3. 视觉搜索
【答案】视觉搜索是指视觉系统对形的识别开始于对原始特征的分析与检测。这些原始特征包括点、线条、角度、朝向和运动等,对这些特征的检测是自动的,无需意识的努力。对图形的原始特征的分析,是由视觉系统的特征检测器来完成的。
4. 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答案】形象思维是指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艺术家、作家、导演、设计师等更多地运用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是人脑以概念、判断、推理形式对事物间接性和概括性的反映的思维。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部分。当人们面对着理论性质的任务,并要运用概念、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时,这种思维就是抽象思维,又称为逻辑思维。
二、简答题
5. 什么叫做盲视? 心理学家是如何解释的?
【答案】(1)盲视
盲视是Weiskrantz 提出的概念,用来描述没有意识到知觉存在时盲区所产生的视觉能力。在盲区中呈现客体,患者报告看不到客体,但能准确确定客体的位置、运动方向等刺激属性,即产生了知觉行为和意识的分离,心理学家称之为盲视。盲区是用动态视野检查法确定的,患者的头
固定,一个光点慢慢从一只眼睛视野边缘开始向中心移动,患者看到光点后,光点回到边缘从另一角度再开始移动。这样过程重复多次,就能绘出视野中不能够识别的区域,称为盲区。
(2)对盲视的解释
对于盲视现象,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在人的大脑中存在两种视觉系统:焦点系统和周围系统。
①焦点系统管系统的识别与再认,即膝状体一纹区视觉系统,它包括视网膜中央凹在内的中心区、外侧膝状体和初级视皮层区。周围系统管客体的定位,即视网膜背盖视觉系统,包括视网膜的中央凹区域及边缘区域,上丘和外纹状体。
②盲视病人因初级皮层区受损而全盲,虽然他们能正确辨认诸如运动朝向、不同波长光波、形状等刺激属性,但他们还是看不到任何东西。即病人的周围系统功能还残留,但焦点系统则因受损而不起作用了。
因此,盲视现象出现是由于病人焦点系统受损功能完全丧失而周围系统功能残存造成的。 6. 生活中经常听人说,“这个人好有气质噢! ”“这个人性格好! ”请问心理学上指的性格与气质是一回事吗?
【答案】性格与气质是人格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方面,它们不是一回事儿。
(1)性格与气质的区别表现在:
①从形成和发展特点来看:气质是先天的,它体现着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自然表现,较多地受生物学的制约,因而可塑性较小,变化较难、较慢; 而性格是“先天与后天的合金”,主要是后天的,它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因而可塑性较大,变化较易、较快。
②从社会评价来看:气质无好坏之分,而性格则有优劣之别。
③从在个性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来看:年幼儿童的个性结构中,性格特征还未完全成熟,气质
特点起着重要作用; 成年人的个性结构中,气质成分的作用渐减,性格特征逐渐起核心意义和作用。
(2)性格与气质又是互相渗透、彼此制约、紧密联系的。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
①气质影响性格的状态,使性格特征涂上一种独特的色彩。比较明显地表现在性格的情绪性和表现的速度方面。
②气质还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速度和状态。例如,茹液质和抑郁质的人比多血质和胆汁质的人更容易形成自制力这种性格特征。
③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气质,使之符合社会实践的要求。
7. 人是如何听到各种音高的?
【答案】音高(或音调)是人对声波频率的主观属性,它首先和声波频率有关。心理上的主观音高主要与声音刺激的频率大小有关,但并不是完全由刺激频率决定的,它也取决于声音刺激的强度。对此主要有以下四种理论来加以说明。
(1)频率理论
由1886年物理学家罗·费尔得提出。理论认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铃骨按相同的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原有的频率相适应。如果我们听到一种频率低的声音,联接着卵圆窗的镫骨每
次振动次数较少,因而使基底膜的振动次数也较少; 声音的振动频率提高,铃骨和基底膜都将发生较快的振动。由于人耳基底膜可、能作1000Hz 以上的快速振动,但能够接受超过1000Hz 以上的声音,因而这个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2)共鸣理论
在赫尔姆霍茨看来,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就像竖琴的琴弦一样,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声音刺激的频率高,由短纤维发生共鸣做出反应; 声音刺激的频率低,由长纤维发生共鸣。人耳基底膜约有24000条横纤维,它们分别反应不同频率的声音,基底膜的振动引起听觉细胞的兴奋,从而产生不同音调。该理论强调了基底膜的振动部位对声音分析的作用,因而也叫位置理论。
(3)行波理论
著名生理学家冯·贝克西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之增高,振动运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值,然后停止前进而消失。随着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的部位也不同。声音频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蜗顶:频率高,最大振幅接近蜗底(即镜骨处),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声音的分析。
(4)神经齐射理论
由韦弗尔提出,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Hz 以下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对应的。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对它们单独做出反应。在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个别纤维具有较低的发放频率,它们联合“齐射”,就可以反应频率较高的声音。用齐射原则可以对5000Hz 以下的声音进行频率分析。
总体来看,可以讲神经齐射理论看作是频率理论的延伸,将行波理论看作是位置理论的延伸。位置理论适合解释1000Hz 以上的高频声音,频率理论适合解释频率5000Hz 以下低频声音,神经齐射理论对于1000Hz-5000Hz 的声音均可解释。
8. 在一项研究中,让幼儿在自由活动的条件下自己选择游戏类型。游戏类型分为安静型和运动型,50名幼儿做出的选择如下表。请检验不同性别的幼儿选择游戏方式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
义
【答案】因为为小样本,所以采用
(1)建立假设
检验
:不同性别的幼儿选择游戏方式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不同性别的幼儿选择游戏方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整理数据并计算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