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815新闻实务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题库
● 摘要
一、概念题
1. 弥补性现场采访
【答案】这种采访一般不是预知的事件。记者闻风而至时,已时过境迁。但事件却为广大读者所关心。如果不报道现场情景,会令读者大失所望。例如,车祸发生后看现场; 凶杀惨案过后访惨案现场; 水灾过后再现被冲毁的家园等。对于这种有弥补性质的现场采访,如果注意观察、验证、捕捉事发当时的现场情景,事件过后的遗留痕迹以及及时采访当事人、见证者,同样可以起到“再现”现场的作用,使人产生触景生情、如临其境之感,增强报道的感染力。
2. “两报一刊”
【答案】“两报一刊”是指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两报”是指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中央军委机关报《解放军报》,“一刊”是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杂志。文革中,“两报一刊”成为制造舆论的重要阵地。从1967年11月开始,《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就联名发表社论、文章,这些社论和文章往往经过毛泽东的亲自审定,毛泽东的一些最新指示也主要通过这些社论和重要的文章公之于世,这些社论不仅全国各地的报刊要全文转载,广播电台也要全文广播,塑造、影响了文革时代的文风。
3. 传播产品
【答案】传播产品是指新闻作品的功能在于传播。具体地说,它是向大众传播新闻的产品。传播是新闻的活力,是新闻生命力的体现,也是新闻得以生存的形式。对报纸来说,一篇新闻报道,记者写出来,只有上报刊登了,也就是说传播出去了,进入了读者市场,它才可能发生作用。如果被压下不发,没有见报,那么它就失去了传播的前提,也就丧失了新闻的生命力。对那些已经进入读者市场的新闻报道来说,有多少读者阅读了这篇稿件,阅读后的反映如何,则决定着这篇稿件传播面的宽窄以及传播力的强弱。新闻报道的接受者是读者,新闻报道的市场在读者,西方新闻学说:“报纸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而流通的。”即读者是买主,办报纸是办给读者看的,新闻报道是写给读者看的。
4. 特稿
【答案】特稿是指一种借用文学描写的各种技法更加生动、更加详细、更加深入地报道新闻事件的新闻报道体裁。特稿的任务一是向受众提供全新的新闻信息,二是展现新闻的现场情景和生动细节,让受众对新闻事件有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受,三是对新闻的意义进行深入的解释,这包括对新闻事件进行多角度的观察,对新闻事件内部与外部的复杂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进行剖析。
5. 信息(information )和讯息(message )
【答案】信息是指消除事物中或事物之间任何不确定因素的东西,包括消息、资料、情报、数据、图像、知识、思想等。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旨在显示事物的存在状态与变化规律。信息的特性有:①信息的共享性; ②信息的扩散性; ③信息的传递性; ④信息的扩充性; ⑤信息的浓缩性; ⑥信息的替代性。讯息是指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讯息一词,在中文中也译成“消息”、“文告”等等,这是一个与信息意思相近又有微妙区别的概念。信息的外延更广,它包括讯息在内。讯息也是一种信息,其特点是能表达完整的意义。在传播过程研究中,学者们使用“讯息”的概念,是为了强调社会传播的互动是意义完整的互动。
6. 煽情
【答案】煽情是指渲染细节营造浓烈的某种氛围,用来刺激人们的感官和情绪,以达到某种目的。多指电影情节。如果在非娱乐场合必须慎重使用这种手法,因为只要一个人的情绪没有被带动,就会产生后续的负面效果,而这种煽动面对流通性的人群是基本上不可能达到的。
7. “借嘴说话”
【答案】“借嘴说话”是一种新闻写作手法,即借新闻事件当事人之外的消息源来进行议论,这种手法被西方新闻记者频繁使用。在他们的报道中经常出现“有关方面的人士说”、“据目击者称”、“权威人士强调”、“此间观察家认为”等句式,后边的直接引语是对这个新闻事件的评价。这是西方新闻界客观报道的一种重要手法,被引用的评价与议论即记者所认可的看法,事实上代表了记者的观点。
8. 剖析型社会观察通讯
【答案】剖析型社会观察通讯大多报道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矛盾、问题类题材。这类题材往往已为社会所关注。但受众获知的表面信息虽多,却缺乏对这类问题高屋建领的信息梳理和根源剖析。这类通讯的报道方式大多在纪实的基础上剖析问题。报道中有许多分析解释的段落,是对纪实内容必要的整理和深化,有比较强的社会认识价值。
9. 癸丑报灾
【答案】癸丑报灾,是指1913年袁世凯对新闻界的大扫荡。1912年宋教仁被杀后,新闻界的深入报道令当局颇为不满。1913年袁世凯当局对反对派的报刊开始进行清理,北京、广州、武汉、长沙等地的国民党报刊以及反袁报刊被全部查封,对于在上海租界出版的《民力报》等,采取禁止在租界发行的办法,使其被迫停刊。此外报纸报人被警告传讯、打砸搜查、封门停业的事情时有发生,造成大量记者被杀被捕、报业萧条的灾祸。到1913年,全国报纸只剩139家,与1921年初的50多家相比锐减了300多家。时逢农历癸丑年,所以在新闻史上称之为癸丑报灾。
10.新闻特稿
【答案】新闻特稿是指以报道新闻事件为其主要内容的特稿。它涉及的范围极其广阔,政治冲突、建设成就、社会矛盾、政府举措、刑事犯罪,及一切构成人们关注热点的新闻事件都会成为特稿的报道对象。新闻特稿通常担负两个最为重要的任务,一是向读者提供新闻事件详细过程的描述,帮助读者了解新闻事件的细节,让读者去切身感受新闻事件; 一是向读者提供对新闻事件的深入的解释和分析,帮助读者去认识新闻事件的复杂性,让读者深刻地理解新闻事件。
二、简答题
11.用典型事实说话是用事实说话的一种重要方法,那么典型事实应具有什么特点?
【答案】用事实说话的第一种方法就是用典型事实说话。面对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事实,记者首先要考虑的就是选择什么样的事实才能表达观点或倾向。在新闻报道中,事实选择得好,它可能有以一当十的作用; 反之,如果选择事实不准,即使用多个事实仍然无法清晰地表达观点。这种以一当十的新闻事实就是典型事实。典型事实的特点有:
(1)典型事实必须是鲜活的读者所未知的事实。这就要求首先判断出哪些事实是读者想知道的,并将其提炼出来,还可以放在导语中加以强调。
(2)它必须具有重要性而且是具体的事实。
(3)接近性可以强化典型事实。
(4)有的放矢也是选择典型事实的一个标准。
典型事实一般应该具有以上几个特点,实际上就是新闻价值的具体体现。新闻价值凝聚着新闻报道中的社会需要、受众需要,它取决于新闻所传递的信息满足受众的程度。因此,用典型事实说话就是选择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说话。
12.简述预测性消息写作。
【答案】预测性消息,是指报道尚未发生、有可能发生的“事”、提供未来信息的消息。预测性消息写作有几个特点:
(1)及早预测
记者要有忧患意识,经常关心、思考社会问题,及早发现隐患以及其他有关未来的信息,及早采写预测性新闻,以使这种新闻更好地发挥决策参谋和引导舆论的作用。
(2)他人预测
预测性报道是预测活动、预测性意见的客观反映,不能是记者出面预测。预测性消息的写作,应注意交待预测的行为主体,以显示新闻的客观性,增强预测的说服力。
(3)权威预测
为了发挥决策参谋的作用,预测主体应当是专门的研究机构或者是具有权威性的人物,以保证预测的科学性和新闻的影响力。
(4)深度预测
①避免简单化,消息中不仅报道预测性结论,还要反映预测者对问题的分析和做出这一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