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传播学教程》近年本科生期末试题汇编
● 摘要
班级__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 1. 组织 【答案】从广义上来看,任何由若十不同功能的要素按照一定的原理或秩序相组合而形成的统一整体,都可以称为组织,如细胞组织、肌肉组织、人体组织等等。在狭义上,组织指的是“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分工,在统一的意志之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从这个定义而言,组织既是社会群体的一种,又与一般的松散群体有明显的不同。这种区别是多方面的,一般而言,辨认一个群体是否属于组织,主要看这个群体中是否有一个统一的指挥或管理系统,用马克斯·韦伯的话来说,即是否存在着一个“管理主体”。在这个分类标准下,凡是具有中枢指挥或管理系统的群体,如政党、军队、政府机构、企业、社团等等,都属于组织的范畴。组织都是为实现一定的组织目标而设置或成立。与一般社会群体的目标相比,组织目标更明确、更系统,它的实现需要严格的制度化措施的保证。 2. 受众 【答案】受众是指大众传媒的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受众是一个集合概念,最直观地体现为作为大众传媒信息接受者的社会人群,如书籍或报刊的读者、广播的听众或电影、电视的观众等。传播学家克劳斯认为,受众按其规模可以分成三个不同的层次: ①特定国家或地区内能够接触到传媒信息的总人口,这是最大规模的受众; ②对特定传媒或特定信息内容保持着定期接触的人,如报纸的定期读者或电视节目的稳定观众; ③不但接触了媒介内容而且也在态度或行动上实际接受了媒介影响的人,对传媒而言这部分人属于有效受众,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实质性的传播效果。 3. 群体压力 【答案】群体压力是指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在面临群体压力的情况下,个人和少数意见一般会对多数意见采取服从态度。“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是群体活动的一个基本原则。它不仅是群体保持协调统一的前提,也是人的社会合作性的体现。 4. 抽样调查法 【答案】抽样调查法是指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单位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其中,被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称为“总体”; 从总体中抽取出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的那部分对象所构成的群体称为“样本”。在抽样调查中,样本数的确定是一个关键问题。抽样的方式,有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两大类。 5. 拟态环境 【答案】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政论家李普曼就在其《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拟态环境’,,并首
次使用"Pseudo-environment ”一词。根据李普曼的说法,拟态环境有如下特点:①拟态环境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摹写,不是“真”的客观环境,它或多或少与现实环境存在偏离; ②拟态环境并非与现实环境完全割裂,而是以现实环境为原始蓝本。人们的“主观现实”是在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的基础上
形成的,而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经过媒体搭建的“象征性现实”的中介。
6. “证词法”
【答案】“证词法”是一种宣传策略,是熟知的七种宣传技巧之一。“证词法”是指要某些令人尊敬或使人讨厌的人说出特定的观念、节目或产品,或说人的好话或坏话的宣传方法。证词法在广告和政治宣传中是一种很常用的技巧。证词法所展现给受众的其实并不主要是被宣传的事物本身,更多的是让受众看到他们所崇拜的人或事。
二、简答题
7. 从大众传播者和受众的角度出发,举例谈谈“第三人效果”和“第一人效果”所起的作用。
【答案】(1)第三人效果
①第三人效果的提出及内容
第三人效果(third-personeffect ),最早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戴维森教授于1983年发表的一篇题为《传播中第二人效果的作用》中提出。他认为第二人假设似乎是一种普遍观点的变体,这种观点认为一些事件在社会层面(对其他人)上的影响与个人层面(对我)上的影响大相径庭,前者的影响要比后者大。
戴维森通过分析二次大战期间以及战后的一些心理战方面的事例,提出为什么对手的传单如此有效的问题,对此提出了“第三人效果假设”,即传播达到的效果并不是由于表面的受众的反应,而是那些可预测的或他们认为可察觉到的部分,其他人会作出的一些反应性行为。之所以称之为第三人效果,是因为第三人卷入了两种不同观察立场,按照那些试图对传播效果作出估价的人而言,它最大的影响对象不是“我”或“你”,而是“他们”,即第三人。
②第三人效果的作用举例
第三人效果假说具体表现为劝服传播所面对的受众认为,这种劝服对他人比对自己有更大的影响。而且无论是否信息的直接受众,对媒介影响他人效果的预期,将导致自己采取某种行动。
如在网络游戏传播过程中,受众往往因其对网游爱好和喜爱的程度,忽视了网游本身的暴力因素和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是因为受众认为自身所遭受的网游暴力干扰要远小于网游暴力对于其他玩家的影响,而网游的制作者和传播者正是利用了此种第三人效果来获取暴利。
(2)“第一人效果”
“第一人效果”是在“第三人效果”研究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新闻学界研究热点,西方对此研究较多,但是近几年中国学界较少有关与此方面的著作。
①含义
“第一人效果”又被称为“反第三人效果”,它是指当受众接受符合社会期待、能够引起人们正面感情的信息时,倾向于认为此类信息对自己的影响大于对其他人的影响。
②“第一人效果”的作用举例
例如,在调查中发现,某些公益广告会改变人们自觉的行为。关于乘坐地铁电梯时应该“左行右站”,手扶电梯等,在看过此公益广告的人中,大部分都会认为这是一种社会责任的表现,从而自觉的遵守这一准则。
关于第一人效果的研究,目前更多的是从心理学角度采用实证主义的方法进行,同时,鉴于研究过程中的诸多不可控因素,目前第一人效果研究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更深一步的从理论到现实的应用,有待进一步探究。
8. 电视节目过度娱乐化现象。
【答案】(1)电视节目过度娱乐化的危害
随着电视事业的高速发展,竞争也异常激烈,为了提高收视率,吸引观众的眼球,越来越多的风格各异的娱乐节目出现在观众的眼前,其中的暴力和色情元素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
①庸俗化。节目制作庸俗不堪,披着娱乐的外衣却没有任何内涵,话语不着边际并以此娱乐受众。 ②商业化。媒体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唯利是图,不惜降低文化品位,在节目中设置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的场景,忽视了电视作为大众媒介所肩负的责任。
③虚假化。电视传播过程中,电视媒介传播者单纯为了追求娱乐效果和经济效益,会将虚假制造的信息传达给受众。
④低俗化。传播过程中夹杂了低俗的内容,而且一些传播者的素质和文化程度不高,一味迎合小部分受众低俗的心理。
(2)解决办法①应杜绝少儿参加访谈和选秀节目
现在越来越多的少儿嘉宾出现在电视访谈节目中,但传达的并不是如何努力学习和做人。选秀节目正更大范围地向孩子们开放,孩子们作为祖国的未来,为了他们的健康成长,有必要杜绝少儿参加电视访谈和选秀节目。
②加大播出科教文化类节目
要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作为面向全国观众的卫视,要提高娱乐节目的审美含量和文化品格,扩大优秀的经济、文化、科教、少儿等多种节目的比重,严防娱乐化的问题渗透到这些节目中来。
③尽快建立一个公认的科学的综合评价体系
现在收视调查的入户,很多是城乡结合部的一些观众,受教育程度较低,仅以此类收视调查的结果作为筛选节目的标尺,不科学、不全面。衡量电视节目不能只是收视率一个标尺,收视率是收视的行为,欣赏指数为业界提供了另外一种尺度,引入了品位、偷悦、健康、启迪的综合评价标准。
④加强主管部门的执政和监管能力
为避免荧屏过度娱乐化,要有制度,主管部门要有量化的标准,相对增大新闻和社教两类节目的播出总量。建立非常严格的掌门人问责制和频道评定退出机制。
9. 为什么说随着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社会“环境双重性的特征越来越突出。
【答案】(1)人的行为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进行,在现代社会,人与环境的互动小仅包括客观环境,还包括大众传媒营造的“信息环境’,,这即是环境的双重性。信息环境,是指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2)拟态环境是指信息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绝大多数人只能通过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身外世界,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做出的反应,而是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产生脑海图景。传播媒介大多具有特定的倾向性,因而拟态环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再现,只是一种象征性的环境。
(3)信息环境在传统社会中客观存在,但由于社会交往的空间相对比较狭小,信息环境与客观环境还处于重合状态。但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信息环境则与客观环境产生了分离,成了不同于环境本身的“二次环境,’,具有了相对独立性,环境呈现了双重性。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由于实际活动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和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物都保持经验性接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