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以社会交往障碍、重复刻板行为为区别于其他特殊群体的主要核心症状。个体的几乎所有方面都受到了损害,严重影响了他们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尤其到了成年期,他们中的大多数无法独立生活,没有合适的去处,便成了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研究针对厦门市某特殊幼儿园,调查了孤独症儿童的生活自理基本情况,探索其影响因素,并做干预,设计教学活动,为探讨教学的重点、难点,日常生活技能教材的编制提供实证依据。
研究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调查孤独症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基本情况,考察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因素。采用自编生活自理能力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发现70%~80%的特殊儿童的家长认为一定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然而仅有30%的家长确实做到让孩子独立去做或仅提供少量辅助;孤独症儿童生活自理的优势活动是饮水,劣势活动是安全,最需要辅助的活动是涉及拇它指抓握的清洁。
采用中国香港协康会翻译修订的PEP-3对孤独症儿童的认知、语言理解、精细动作、粗大动作等功能进行评估,结果发现孤独症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滞后3岁左右;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系发现精细动作能力能够预测生活自理能力,并能解释变异的42.1%。
第二部分采用单被试跨行为多基线设计对被试进行干预,目视分析和C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精细动作训练对孤独症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有较好的及时效果和维持效果。
由此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孤独症儿童家长对于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的认识还仅停留在口头上;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为拇-它指相捏;精细动作能力会影响孤独症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精细动作训练有助于提高孤独症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
建议加强家长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意识;将拇-它指相捏作为教学的重点;将精细动作训练融入教学以提高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精细动作训练要以对儿童的评估为基础,结合教学内容及儿童的强化物、学习特点安排活动;根据精细动作发展顺序设计训练目标,加强对最近发展区的训练,培养儿童手的抓握能力、手指的屈伸能力、手腕的控制、手部力量、手眼协调、双手协调。设计相似情境或采用自然教学促进技能的泛化。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