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辽宁大学文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新闻理论十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向导》周报

【答案】((向导》周报是中共中央的第一个机关报,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创刊,1927年5月迁至武汉,7月停刊,共出版201期。蔡和森、彭遴志、瞿秋白先后担任主编,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罗章龙、赵世炎等是主要撰稿人。((向导》周报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向导》周报同为帝国主义服务的宣传工具进行了激烈的舆论斗争。国内读者赞扬它是“黑暗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2. 硬新闻与软新闻

【答案】按照新闻与读者关系来分类,可以把新闻分成硬新闻与软新闻。

硬新闻是指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包括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改变,市场行情,疾病流行,重大灾难事故等。这类新闻为人们的政治、经济、工作、日常生活的决策提供依据。硬新闻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报道必须迅速,越快越好。同时还要求报道尽可能准确,信息尽可能量化。

软新闻是指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并无直接关系,向受众提供娱乐,使其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或作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软新闻的发生往往没有明确的时间界限,多数属延缓性新闻; 软新闻的公开发表也没有时间的紧迫性。不过软新闻很讲究写作技巧,需要写出情趣。不同的新闻媒介对新闻有不同需要。一般来说,严肃的高级报纸(在中国以党报为代表)以刊登硬新闻为主; 大众化通俗报纸(在中国以晚报、都市报为代表)有更多的软新闻。

3. 知识沟

【答案】知识沟是蒂奇诺等人在《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距增长》一文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即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进而产生了知识沟。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4. 全党办报

【答案】全党办报是指中国共产党提出并实行的号召党组织和党员参加党报工作的方针和优良的办报传统。1944年由《解放日报》在社论中首次提出,后毛泽东系统阐述了全党办报思想。“全党办报”的内容包括:①党报是党的耳目、喉舌,党组织要领导和指导党报的工作,要善于使用党报指导各地的工作; ②党组织和党员要关心党报,要阅读党报,要为党报写文章; ③党组织和党员负有推销党报,扩大党报发行量的责任; ④每个单位都要办墙报,增加报纸的数量。全党办报的思想,在党的早期办报活动中就有所实践和表述。

5. 手机出版

【答案】手机出版是指出版社以移动通信设备为平台,进行图书选题策划、编辑出版、信息发布、宣传营销以及售后服务的新型出版形式。在这里,出版社是内容提供商或文化事件发起者,而移动通信设备则成为新型传播渠道,它带给受众信息和广告发布的双重功能。目前手机出版最活跃的领域是手机小说。

6. 有偿新闻

【答案】有偿新闻是指新闻工作者采取不正当手段向被采访报道对象索取物质报酬,包括故意隐匿和扣押新闻的活动。其实质是某些新闻从业人员将国家和社会赋予的新闻机构传播新闻的权利,作为个人和团体的私有商品非法出卖,进行权利和金钱的非法交易。有偿新闻是“拜金主义”在新闻领域的反映,是新闻界的不正之风,它的存在和蔓延,是新闻行业的耻辱。有偿新闻是任何意识形态,任何社会制度的新闻从业人员都不耻的行为。无论东方、西方,有偿新闻都是新闻职业道德所明令禁止的。

7. 新闻特写

【答案】新闻特写是指对新闻事件、人物活动和场景中富有特征的局部,作细致描绘和再现的报道形式。就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它抓住新闻事件中一个富有特征的片断,或一位新闻人物活动的片断,采用文学笔法加以细致地描绘,使读者身临其境,如见其人,从而获得具体的印象。亲切、具体、形象,是新闻特写的长处。它的形象化表现,既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和情感效果,又有诱发联想的力量。特写以细致的笔触描绘局部,要求选材高度集中,富于特点,切忌贪大求全。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对事物作动态描写和立体再现,力求给人以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受。

8.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答案】《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是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制定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系统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条例。它系统概括了社会主义新闻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③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 ④发扬优良作风; ⑤坚持改革创新; ⑥遵纪守法; ⑦促进国际新闻同行的交流与合作。“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

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新闻工作的根本宗旨。”

二、简答题

9. 简述“社会责任论”对报刊的基本要求。

【答案】“社会责任论”要求报刊对全社会负责,对报刊提出了五项具体要求,即社会责任论对报刊的基本要求。

(1)就当日事件作在赋予其意义的情景中的真实、全面和智慧的报道

这个要求包含着三项内容:

①新闻必须真实、全面;

②新闻报道必须理智,减少那种耸人听闻的煽情新闻、那些诲淫诲盗的细节描写;

③新闻要做出合乎真实的解释,即把每一项重大事件放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各种事物的联系中去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社会影响、后果。

(2)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

要求报刊担负起社会成员之间交流思想观点的责任,“社会中的所有重要思想观点都应该出现于大众传播机构之中”,尤其是与报刊相反的观点,报刊可以不赞成他们的观点,但应该给他们公开表达的机会。

(3)供社会各群体互相传递意见与态度的工具

社会责仟论者认为,在现代社会,公众越来越依赖报刊所提供的情况,作出好或坏的判断。这就要求报刊对社会各集团、各种族、各阶层、各区域作出合乎实际的正确描述,彼此了解、理解,避免因误解而引起各集团的冲突,以此确保社会的稳定。(4)呈现与阐明社会目标与价值观的方法

这是社会责任论者对大众媒介提出的全新要求,即大众传播媒介必须承担起教育和宣传的职责。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仅仅强调“意见的自由市场”,让各种意见都平等地表达出来,从理性出发,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拥护真理,抛弃谬误。但事实上,受众或者时常跟着潮流走,醉心于时髦的思潮; 或者会固执己见,拒绝服从真理。同时,伴随着各种思潮包括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社会责任论者意识到西方社会赖以生存的价值观受到动摇。为此,他们不得不大声疾呼:“我们必须承认,大众传播机构是一种教育工具,而且也许是最有力的,它们必须在陈述和阐明本共同体应该为之奋斗的理想中,承担教育者的责任。”

CS )将新闻界提供的信息流、思想流和感情流送达每一个社会成员的途径

这是对新闻完整性的要求,凡是涉及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新闻都要及时报道,不要漏报,更不能为了某些团体的利益或政府的压力而瞒报,保证每个公民平等地分享信息。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报刊不能真正实行自律,公众对报刊的不负责任又无能为力,社会责任论者只能求助于政府来管束和制约新闻媒介。社会责任论者向政府发出了呼吁,向政府提出五个方面的要求,主要有:

①应该承认宪法对新闻自由的保障包括对广播和电影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