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1204 高等学校管理学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学习型组织
【答案】学习型组织(learning organization)是指由于所有组织成员都积极参与到与工作有关问题的学习、识别与解决中,从而形成了具有持续适应和变革能力的一种组织。在学习型组织中,员工们不断获取和共享新知识,并有意愿将其知识用于制定决策或做好他们的工作。学习型组织能认识和适应环境,进而能动地作用于环境。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包括: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和系统思考。
2. 自我管理团队
【答案】(1)自我管理型团队的定义
自我管理型团队又称自我指导团队,一般由5到30名员工组成,这些员工拥有不同的技能,轮换工作,生产整个产品或提供整个服务,接管管理的任务,比如工作和假期安排、订购原材料、雇佣新成员等。到目前为止,数以百计的美国和加拿大公司都曾经设立过自我管理型团。自我管理型团队是工作团队的一种,保留了工作团队的基本性质,但运行模式方面增加了自我管理、自我负责、自我领导的特征。
(2)自我管理型团队的特征
①目标性; ②技能性; ③依赖性; ④自我管理性; ⑤自我学习性; ⑥自我领导性; ⑦自我负责性:⑧良好的沟通性。
3. 组织的具体环境
【答案】组织的具体环境又称组织的微观环境,是指与具体领域有关的任务环境,它直接影响着组织活动。通常由现有竞争者、潜在竞争对手、替代品生产厂商、用户及供应商等要素构成,主要内容如下:
(1)现有竞争者。包括基本情况,如销售增长率、市场占有率、产品的获利能力,主要竞争对手的情况及其发展动向。
(2)潜在竞争对手。新进入者会促使市场竞争加剧,在位者只有对行业进入难易程度充分了解后,才能做出反击,应对新进入者带来的竞争加剧的局面。
(3)替代品生产厂商。有些产品可以替代企业提供的产品,甚至对企业的经营构成威胁。
(4)用户。用户对产品的总需求决定着行业的发展潜力,从而影响行业内所有企业的发展边界; 不同用户的讨价还价能力会诱发企业间的价格竞争,从而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
(5)供应商。供应商能否按时、按量、按质地提供所需生产要素,直接影响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原材料的价格决定着产品成本以及企业利润。
4. 价值链
【答案】价值链是指企业所有的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的创造价值的一个动态过程。价值链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在其所著的《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波特认为任何企业的价值链都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创造价值的活动构成,这些活动分布于从供应商的原材料获取到最终产品消费时的服务之间的每一个环节,这些环节相互关联并相互影响。
5. Z 理论
【答案】〔1)Z 理沦的来源Z 理论是由美国加州大学管理学院日裔美籍教授威廉. 大内在比较日本企业和美国企业管理特点的不同和分析日本的企业管理经验基础之上,参照X 理论和Y 理论提出来的新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是鉴于美国企业面临着日本企业的严重挑战。
(2)Z 理论的内容
Z 理论认为企业管理当局与职工的利益是一致的,两者的积极性可融为一体。其研究的重点是人与企业、人与工作之间的关系,具体包括:
①企业对职工的雇佣应是长期的而不是短期的; ②上下结合制定决策,鼓励职工参与企业的管理工作; ③实行个人负责制; ④卜下级之间关系要融洽; ⑤对职工要进行知识全面的培训,使职工有多方面工作的经验; ⑥相对缓慢的评价与稳步提拔; ⑦管理过程既要运用统计报表、数字信息等清晰鲜明的控制手段,又注重对人的经验和潜能进行细致而积极的启发诱导。
6. 管理权变观点
【答案】管理权变观点是由卢萨斯和司徒华在1977年提出的一种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的核心思想是“没有绝对最好的东西,一切随条件而定”。该理论认为并不存在一种适用于各种情况的普遍的管理原则和方法,管理只能依据各种具体的情况行事。管理人员的任务就是研究组织外部的经营环境和内部的各种因素,弄清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针对不同的具体条件寻求不同的最合适的管理模式、方案或方法。该理论包括以下三方面的观点:
(1)过去的管理理论(可分为过程学说、计量学说、行为学说和系统学说)由于没有把管理和环境妥善联系起来,其管理观念和技术在理论与实践上联系不大,都不能使管理有效地进行,而权变理论主张把环境对管理的作用具体化,并将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结合起来;
(2)权变管理理论就是考虑到有关环境的变数同相应的管理观念和技术之间的关系,使采用的管理观念和技术能有效地达到目标;
(3)环境变量与管理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即是权变关系,这是权变管理的核心内容。
二、简答题
7. 简述计划与决策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决策与计划是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说它们是相互区别的,因为这两项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决策是关于组织活动方向、内容以及方式的选择。我们是从“管理
的首要工作”这个意义上来把握决策的内涵的。任何组织在任何时期为了表现其社会存在,必须从事某种为社会所需要的活动。在从事这项活动之前,组织当然必须首先对活动的方向和方式进行选择; 计划则是对组织内部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一定时期内行动任务的具体安排,它详细规定了不同部门和成员在该时期内从事活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但计划与决策又是相互联系的,这是因为:
(1)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决策为n 一划的任务安排提供了依据,亡}划则为决策所选择的目标活动的实施提供了组织保证。
(2)在实际工作中,决策与计划是相互渗透,有时甚至是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的。
决策制定过程中,不论是对内部能力优势或劣势的分析,还是在方案选择时关于各方案执行效果或要求的评价,实际上都已经开始孕育着决策的实施计划。反过来,计划的编制过程,既是决策的组织落实过程,也是决策的更为详细的检查和修订的过程。无法落实的决策,或者说决策选择的活动中某些任务的无法安排,必然导致决策一定程度的调整。
8. 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中企业应如何看待计划管理?
【答案】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中,企业应根据以下几方面来看待计划管理:
(1)计划管理的必要性。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要实行计划管理,这是由现代工业企业的生产特点决定的。现代化工业是社会化的大生产,生产过程十分复杂,劳动分工十分精细,协作关系十分严密。这就必然要求有一个统一的周密的计划来指导企业的各项工作。
(2)计划管理工作的任务。根据社会需要,以及企业的生产条件和经济利益,通过编制计划能够对企业产、供、销、人、财、物等各种要素进行综合平衡,充分挖掘和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和潜力,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协调地发展,为社会提供尽可能多的适销产品,企业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
(3)计划管理的目的。提高公司的工作效率,有效合理的调度配置公司资源,实行目标化管理,进一步落实目标责仟制,提高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及员工工作评价的可操作性。
(4)计划管理的原则
①坚持适应社会经济的需要,讲求经济效益的原则。企业之间通过竞争,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社会提供适销对路的商品。在一定时期内,企业可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而利用有限的资源为社会提供适销对路的商品,同时又使企业利润最大化,就要求企业通过计划工作把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科学合理的组织起来。
②坚持实事求是,综合平衡的原则。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同所生产的一定品种、质量和数量的产品之间,各个车间、各个工段和各个小组的生产能力之间,各辅助生产单位的能力与基本生产单位的能力之间,生产准备力量与生产任务之间都要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需要有一定的平衡。但生产的发展,社会需求的变化,会使这种平衡被打破。因此必须通过经营计划管理,积极地、不断地组织新的、相对的平衡,以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③坚持计划的群众性原则。编制的计划最终要由广大群众来实施,在计划的编制阶段,听取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