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齐齐哈尔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怎样认识和实践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具体要求?
【答案】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第一次系统明确地提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大学生掌握并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加强诚信道德建设,增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是提高自身道德素质、锤炼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
(1)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具体要求:
①爱国守法。强调公民应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地学法、懂法、用法、守法和护法; ②明礼诚信。强调公民应文明礼貌、诚实守信、诚恳待人;
③团结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和睦友好、互相帮助、与人友善;
④勤俭自强。强调公民应努力工作、勤俭节约、积极进取;
⑤敬业奉献。强调公民应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社会。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适用于不同的社会群体; 公民道德建设是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2)大学生应在三个重要环节上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
①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对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产生认知和认同,全面掌握其内容和要求;
②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作为行为标准,正确进行道德判断和作出道德选择;
③积极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得到陶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提高。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既是从最基础、最重要的道德规范方面,对已有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具体化,与己有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又是从公民道德建设方面,对已有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内容进行的新的扩展和完善。这是我国在道德建设方面取得的新进展和新成果。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通俗易懂、简明易行,有利于公民道德的具体实践,有利于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
2. 怎样理解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为什么说大学生的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
【答案】(1)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理解:
①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②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
③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
统一体。
a. 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个体的人生活动不仅具有满足自我需要的价值属性,还必然地包含着满足社会需要的价值属性。个体通过努力提高自我价值的过程,也是其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
b. 人生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生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人是社会的人,这不仅意味着个体物质和精神的需要必须在社会中才能得到满足,还意味着以怎样的方式和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也是由社会决定的。一个人的需要能不能从社会中得到满足,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取决于他的人生活动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即他的社会价值。
(2)大学生的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的原因如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之大成,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导价值,体现了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是人们观察世界、判断事物的基本标准。我们要学会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把握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和支流,正确辨识社会现象中的是非、善恶、美丑,确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的人生价值目标。
3. 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维护法律权威。
【答案】(1)维护法律权威的具有重要意义
法律权威是就国家和社会管理过程中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是指法律的不可违抗性。法律权威的树立主要依靠法律的外在强制力和内在说服力。
①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的核心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树立法律权威,就是树立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法律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法律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
②在当代中国,树立法律权威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法律权威是国家稳定的坚实基础。
(2)保障法律的至上地位
①推进依法执政
中国共产党既要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又要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中国共产党不仅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而且要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要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带头厉行法治,不断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推进各项工作的制度化、法律化,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②提高立法质量
法律权威的树立,不仅依靠保障法律实施的国家强制力,更取决于法律本身的合理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虽然已经形成,但完善立法的任务仍然很重。立法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立法机关要继续推进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着力提高立法质量。建立健全公众意见表达机制和采纳公众意见的反馈机制,使立法更加充分地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不断提高立法的科学性。
③严格规范公正执法
法律的权威不仅取决于法律的内容是否科学、公正、合理,也取决于法律能否得到严格、规范、公正的实施。在我国,行政机关是实施法律的重要主体,负有严格贯彻实施法律的职责。各级行政机关要自觉在法律范围内活动,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④提升司法公信力
司法是保障法律权威的重要机构。司法机关是否有权威和公信力,直接影响到法律是否有权威。继续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努力形成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审判权和检察权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提升法官和检察官的司法理念、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切实维护司法公信力和权威。要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决不能让不公正的审判伤害人民群众的感情、损害人民群众的权益。 ⑤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维护法律权威,必须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在全社会加强法律宣传教育,提高全体人民的法律意识,弘扬社会主义法律精神,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法律不仅是全体公民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而且是保障公民权利的法律武器。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教育,树立忠于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自觉意识。创新法制宣传教育的方式,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效果,使法律真正进社区、进乡村、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
(3)努力成为法律权威的坚定维护者
①树立法律信仰
一个人只有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信任法律的正义性和权威性,才会形成对法律的信仰,进而自觉维护法律权威。大学生应当通过认真学习法律知识,深入理解法律在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真正认同、信任我国法律的正义性和权威性,从而树立起对我国法律的坚定信仰。 ②引导他人尊重法律权威
大学生在自己学习与掌握法律知识的同时,还要向他人宣传法律,帮助和引导他人尊重法律权威。特别是要宣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帮助人们彻底根除“权大于法”等封建人治思想,宣传我国法律的优越性与合理性,使人们了解、认同和信任我国的法律制度,从而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的良好风尚。
③敢于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违法犯罪行为既是对社会秩序的破坏,也是对法律权威的蔑视。大学生不仅要有强烈的守法意识,自觉遵守国家法律,也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增强护法意识,要敢于和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一争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包括事前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也包括事中和事后制止、申诉、检举、揭发违法犯罪行为。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