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聊城大学文学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有哪些理论取向? 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答案】(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理论取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随着认知理论的发展,强调学习者在积极主动地建构对知识的理解,这种建构是在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建构主义本身并不是一种学习理论流派,而是一种理论思潮,并且目前正处在发展过程中,对教育实践具有一定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四种:
①激进建构主义:激进建构主义是在皮亚杰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以冯·格拉塞斯费尔德(V onGlasersfeld )和斯特菲(steffe )为代表。激进建构主义的两条基本原则是,知识不是通过感觉而被个体被动地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地建构起来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认识的机能是适应自己的经验世界,帮助组织自己的世界,而不是去发现本体论意义上的现实。
②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主要以维果斯基的理论为基础,以鲍尔斯费尔德(H.Bauersfeld )和库伯(P.Cobb )为代表。该理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知识是在人类社会范围里建构起来的,又在不断地被改造,以尽可能与世界的本来面目相一致,尽管永远达不到一致。认为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的过程,但它更关心这一建构过程的社会的一面。他们认为,知识不仅是个体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内化的结果,而在此过程中,语言等符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③社会文化取向:社会文化取向也受到了维果斯基的突出影响,也把学习看成是建构过程,关注学习的社会性的方面。但是,社会文化取向认为,心理活动是与一定的文化、历史和风俗习惯背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着重研究不同文化、不同时代和不同情境下个体的学习和问题解决等活动的差别。个体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解决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最终达到活动的目标。学生在问题的提出及解决中都处于主动地位,而且在其中可以获得一定的支持。
④信息加工建构主义:它认为认知是一个积极的心理加工过程,学习不是被动地形成S-R 联结,而是包含了信息的选择、加工和存储的复杂过程。在此意义上,信息加工论比行为主义大大前进了一步。信息加工论假定,信息或知识是事先以某种形式存在的,个体必须首先接受它们才能进行认知加工,那些更复杂的认知活动才能得以进行。它只是强调原有知识经验在新信息的编码表征中的作用,而忽略了新经验对原有知识经验的影响。虽然它仍然坚持信息加工的基本范式,但完全接受了“知识是由个体建构而成的”观点,强调外部信息与己有知识之间存在双向的、反复的相互作用。新经验意义的获得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从而超越所给的信息。而原有经验
又会在此过程中被调整或改造。但这种观点并不接受“知识仅是对经验世界的适应”的原则。
(2)共同点
他们都属于建构主义的理论思潮,都强调学习者在积极主动地建构对知识的理解,并且这种建构是在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
2. 美国和前苏联的教育心理学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各有什么特点?
【答案】(1)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四个派别的发展,即联结派、认知派、联结一认知派以及人本主义学派,每个派别都有各自发展特点:
①联结派
桑代克是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是(E.L.Thorndike , 1874-1949),创建了一个教育心理学的完整体系,从而奠定了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容,使教育心理学正式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学中分生出来。同时,在教育心理学领域中确立了联结主义的观点,联结派坚持对教育心理学问题作客观研究,对学习的实质、学习的过程、学习的规律、学习的动机与学习的迁移等等问题。但是联结派忽视对学习的内在过程与内部条件的探讨,使许多现象难以用他们的联结理论去解释。
②认知派
认知派提出了一种“完形说”而与桑代克的“联结说”相对抗。完形说认为,学习通过有目的的、主动的了解及“顿悟”,从而建立起一种“完形”而实现的。认知派否认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系是直接而机械的,认为行为是以意识为中介,受意识支配的; 认为学习并不在于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在于依靠主观的组织作用形成“完形”或“认知结构”,主体在学习中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盲目的; 主张对学习问题应注重对内部过程与内在条件的研究。肯定意识及主观的能动作用。但是在意识及主观能动作用的实质的问题上,拒绝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观点,因而具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 缺乏有效的客观研究方法。
③联结一认知派
联结一认知派(认知一联结派)是认知派和联结派对抗的产物。这一派的成员一般是接受了认知观点而从联结派中分化出来的。其代表人物主要有托尔曼与加涅。该学派认为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系并不是直接的、机械的,而是存在着被称为“有机体的内部状态”的中介环节。以S-O-R 这一公式代替联结派的S-R 这个公式。学习是通过主体对情境的领悟或认知以形成认知结构而实现的。在学习问题的研究上,强调不仅要注意外部反应与外在条件,同时要注意内部的过程与内在的条件。联结一认知派虽然力图吸收认知派的某些观点以摆脱联结派所固有的局限性,因而他们的理论似乎比较全面。但是,他们未能从方法论上纠正联结派与认知派所固有的问题。
④人本主义学派
罗杰斯和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派,从自然人性论出发,主张人或人格的自我实现说,认为人或人格的成长源于个体的自我实现趋向。在学习问题上,认为自发学习是最持久深入的学
习,大量的经验是通过做学得的。在教学法方面,罗杰斯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法也称为非指导性教学法,或开放性教学。他们的内发论观点,虽在反对外塑论、机械论的教育观方面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他们对学习、教学与教师作用的许多观点,却是很片面的,有的甚至是错误的。
(2)前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前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二个时期,十月革命之前与之后以及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间、20世纪50年代末到苏联解体间的这四个阶段。其主要特点分别如下:
①十月革命前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发生发展
俄罗斯教育心理学起源于俄国的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拉祖尔斯是俄罗斯实验心理学的一位伟大代表。十月革命以前的俄罗斯教育心理学比较重视教育心理学的特殊性以及教育条件下的特殊研究。
②十月革命后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十月革命后到本世纪的30年代末为止,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主要是在理论观点的探索方面。维果斯基是苏联早期的著名心理学家,对于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他强调必须把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分支来研究,从文化发展论与内化论出发,从理论上探讨了教育过程中个体心理发展的实质,首次提出了教学条件下科学概念掌握的特殊性问题,并且提出了教育与发展的区别与联系,指出了教育引导发展的条件,为学习与发展的关系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布隆斯基强调儿童个性的统一性以及探索对儿童心理进行整体的综合研究的途径。鲁宾斯坦确立了心理与活动相统一的原理。认为心理不仅在活动中表现出来,而且在活动中形成。这为后来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强调必须结合实际教学活动进行研究的方向确立了理论依据。
③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间的发展
该时期,前苏联教育心理学的显著特点是重视结合教学与教育实际的研究,广泛采用自然实验法,综合性研究占有主导地位。坚持这种研究方向的代表人物有波戈亚夫林斯基、梅钦斯卡娅、舍瓦列夫、列维托夫与包若维奇等。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与主要研究成果是在学科心理以及知识的掌握问题方面。但是在这一时期内,理论思想并不活跃。对教育心理学的理论问题的探索有所忽视。对于国外的尤其是西方的(美国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也存在着简单而粗暴的全盘否定的不良倾向。
④20世纪50年代末到苏联解体间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该时期理论思想比前活跃,重视理论问题的探讨; 进一步加强了同学校教育工作的联系; 对于西方尤其是美国教育心理学的态度方面,发生犷由排斥到亲近的变化。
总之,前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在能力与品德实质问题上,反对唯心主义的或庸俗进化论的先验论方面,在强调学生学习的特殊性方面,在心智技能的实质及其形成等方面,均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在教育与心理发展理论方面受文化历史发展论的影响,把教育混同于心理发展,片面强调心理发展对教育的决定作用,忽视了教育心理与发展心理的区分,长期使教育心理依附于发展心理,阻碍了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建立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