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安徽师范大学Z0813史学概论(同等学力加试)之中国现代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护国运动
【答案】护国运动是反对袁世凯帝制的运动。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发布接受帝位申令,引起各界人十的反对。原云南都督蔡锷和国民党李烈钧等奔赴昆明,联络云南督军唐继尧于25口通电反袁,宣布云南独立,成立护国军。次年蔡锷率军入川,与袁军激战。反袁号召深得人心,贵州、广西、广东等省相继宣告独立,通电促袁退位。北洋军阀对袁离异,帝国主义“警告”袁缓称帝。袁在内外压力下被迫于1916年3月宣布撤销帝制,企图回到总统地位,遭到各方拒绝。同年6月,袁忧愤死去。护国运动宣告结束。
2.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答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简称“八字方针”)是1961年1月14〜18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共产党八届九中全会上通过的调整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指导原则。这一方针的主要内容是:要调整各方面的生产关系和有关政策,调整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比例关系;要巩固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取得的经济成果,并使其向纵深发展;要以一部分投资来充实一些部门的生产能力,以便收到更大的经济效果;要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这一方针是20世纪60年代前期我国调整国民经济的基本方针,国民经济得到初步调整。
3. 八一三事变
【答案】八一三事变是抗日战争初期继卢沟桥事变以后,日本在上海发动的侵略战争。1937年8月13日,日本军舰以重炮向上海闸北轰击,海军陆战队也向闸北、江湾方面大举进攻,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在上海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开始了历时3个月之久的淞沪会战。14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中国进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4. 皖南事变
【答案】皖南事变是指发生于民国30年(1941年)1月4日~1月14日,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国辖下的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部队与新四军之间的一次冲突事件。事件中,新四军所属军部兵力与皖南部队遭到了严重的损失。在皖南事变中,除约2000人突围外,大部被俘或牺牲; 叶挺与国军谈判时被扣押,项英、周子昆被其副官刘厚总杀害。皖南事变发生后,新四军奋战七昼夜,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愤然写下了“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的题词。
5. 秋收起义
【答案】秋收起义是1927年9月9日,由毛泽东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工农革命军举行
的一次武装起义,是继南昌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装起义,是中共党史军史上的三大起义之一。10月27日,起义部队到达罗霄山脉中段井冈山的茨坪,开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6. 国联调查团
【答案】国联调查团是1932年1月21日国际联盟为调查九一八事变真相而成立的组织。团长为英国人李顿,又称李顿调查团。于1932年2月来华,10月公布调查报告书。这个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三省的真相,但宣称九一八事变并非日本以武力侵犯中国边境,而是为了对付赤色危险; 主张在中国东北实行高度自治,承认日本的特殊利益。
7. 《湘江评论》
【答案】《湘江评论》是1919年7月,毛泽东在湖南主编的一份刊物,以湖南学生联合会名义出版,该刊物是为湖南各阶层人民开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服务。以引导民众放眼世界、改造中国为宗旨,以反帝反封建、反军阀政治,歌颂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毛泽东在该刊物上发表《民众的大联合》等一系列文章,号召人民大众要联合起来,敢于斗争,争取胜利,受到进步人士的欢迎,遭到反动军阀的镇压。1918年8月,《湘江评论》被军阀张敬尧查封。
8. 镇压反革命
【答案】镇压反革命是1950年为打击反革命分子而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政治运动。1950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1950年12月,全国范围内大张旗鼓地开展了镇压反革命运动。1951年2月21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明确规定处理反革命案件的原则和方法。全国规模的镇压反革命运动到1951年10月为止基本结束,基本上扫除了国民党反动派遗留在大陆的残余势力,使我国社会秩序出现了空前安定的局面,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
二、论述题
9.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中共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答案】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中共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1)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标志着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路线。
(2)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及实行改革开放的等一系列重大决策成为开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起点,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3)审查和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4)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组织路线,决定健全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严肃党纪。
(5)确立以邓小平为中心的党中央领导核心。
10.试述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教洲。
【答案】(1)历史意义
①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密切了党同工人群众的联系,提高了党和工人阶级在在全国人民中的威望。
②这些斗争显示了中国阶级的坚定革命性和坚强的战斗力,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的政治影响,为党同其他革命力量的合作和掀起更大的革命准备了条件。
(2)经验教训
①中国革命要战胜强大敌人,依靠无产阶级的同时,必须要争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
②中国革命要取得胜利,不能仅仅依靠罢工等合法斗争,必须进行革命的武装斗争。
1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其特点。
【答案】(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与国际、国内形势及各方政策调整密切相关。
①共产国际转变了关于中国革命的方针策略。1935年7月召开的共产国际七大提出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问题。1935年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6年3月,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通过了《关于中国的形势和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对苏维埃运动政策做出适时调整,中心任务是组织全民抗战,从苏维埃运动策略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转变。
②中国共产党人适时作了建立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调整。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会议,强调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936年9月,中国共产党发出《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不》,将“抗日反蒋”政策转变为“逼蒋抗日”政策。1937年2月,中共中央在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前夕致电国民党,提出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五项要求。1937年7月15日,中共代表周恩来等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交付蒋介石。
③国民党方面也转变其对日立场及对共产党人的态度。从1935年10月开始,国民政府与苏联政府频繁接触并展开外交谈判,也与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主要负责人建立联系。在1935年11月召开的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蒋介石表示“和平未到完全绝望的时期,决不放弃和平; 牺牲未到最后关头,亦绝不轻言牺牲”。在1936年7月召开的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上,蒋介石表示“中央对于外交所抱的最低限度就是保持领土主权的完整。任何国家要来侵害我们的领土主权,我们绝对不能容忍”。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迫使蒋介石做出“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承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接受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主张的决议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④1937年2~9月,国共两党先后举行多次谈判。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公布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