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郑州大学联合培养单位平顶山学院801经济学基础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冲刺密押卷及答案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流通手段
【答案】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媒介的职能。它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必须是现实的货币。在货币出现以前,商品的交换采用直接的物物交换形式。货币出现以后,商品交换方式发生了变化,每个商品生产者都要先把商品换成货币,然后用货币去换取所需商品,商品的交换分离成卖、买两个阶段,货币在商品卖与买之间充当了交易媒介。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打破了直接物物交换中存在的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商品交换中出现的时间和空间的买卖脱节加深了商品的内在矛盾,隐含了商品流通中断、发生危机的可能性。铸币在流通中会不断磨损,从而使它代表的一定金属重量额面价值名称与实际包含的金属重量逐渐脱离,成为不足值的货币。但是这种不足值的铸币仍然可以和足值的铸币一样,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于是就逐渐出现了用贱金属铸造的辅币。既然不足值的铸币可以作为流通手段,也就有可能用没有价值的铸币符号来代替铸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于是就出现了纸币。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它是金属货币的代表,它自身没有价值,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来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2. 剩余价值规律
【答案】剩余价值规律是指剩余价值的产生及其增殖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其基本内容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其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其发展的根本方向,支配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资本家用延长工作日、提高劳动强度和改进技术等方法加强剥削工人,榨取剩余价值。一方面促使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另一方面又使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资本家手中,因而激化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最终必将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灭亡。马克思发现这个规律,使政治经济学发生真正的革命。
3. 不变资本
【答案】不变资本是“可变资本”的对称,是指体现在生产资料(厂房、机器、原料等)中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经过工人的具体劳动,其价值一次全部地或逐步地被转移到产品中去,
而不增大其原有价值,因此称为不变资本。
根据价值转移的方式不同,不变资本又可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包括厂房、机器、设备、燃料、原料和辅助材料等)的那一部分资本,其价值只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并不改变它原有的价值量,因而是不变资本。另外,不同的生产资料,其价值转移方式不同。一般而言,作为投入物的原料、燃料等,一次消耗完毕,其价值一次性转移到新产品中,这部分资本为流动资本; 而厂房、机器、设备等,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多次使用,其价值是逐步转移到新产品中的,属固定资本。
与可变资本不同,不变资本不是剩余价值的来源。而是剩余价值吸收器,是资本家占有剩余价值的必要条件。
4. 利润与剩余价值
【答案】剩余价值是指由雇佣劳动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支出的剩余劳动的凝结。
利润是资本在运行中带来的,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产物的价值增加额。它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来源于产业部门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不仅耗费的资本在发挥作用,而且没有消耗的小变资本部分即全部预付资本都在发挥作用。这样剩余价值就进‘步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时,便取得了利润的转化形式。
利润和剩余价值实质上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而利润则是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的。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润这种形式歪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掩盖了资本主义制度剥削的实质。
5. 泡沫经济
【答案】泡沫经济是指在市场经济中以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为特征的经济现象,表现为金融资产的变动脱离丁实体经济,其实质是与经济基础条件相背离的资产价格膨胀。泡沫经济产生的重要前提是货币经济。在货币经济中,任何一件物品或资产的名义价格都有可能超过其实际市场价值。资产的名义价格超过实际价值的部分,称为“经济泡沫”或“资产泡沫”。这里所说的资产,包括的范围很广,如股票、债券、房地产、土地,以及具有收藏价值的绘画、珠宝首饰、古董,甚至名贵花卉等。在近现代资本市场上,最大量买卖的上市资产集中在股票和房地产上。资产价格膨胀特别表现在股票和房地产等金融资产上,所以经济泡沫或资产泡沫又被称为“金融泡沫”。泡沫经济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市场经济中的非理性行为、国际金融市场的冲击和错误的宏观经济政策等。泡沫经济属于金融投机,造成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最后必定泡沫破灭,导致社会震荡,甚至经济崩溃。防止泡沫经济的措施包括:第一,建立完善的市场制度和信用关系; 第二,培育理性的市场主体; 第三,建立严格的虚拟经济发展法规和政策。
二、简答题
6. 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答案】相对剩余价值是在改变工作日中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一间的比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以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条件下生产出来的。这种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就称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必要劳动时间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劳动力价值由维持工人及其家属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所构成,这些生活资料价值和生产它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要降低生活资料价值就必须提高这些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同时,生活资料的价值中包括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这些生产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也会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
在现实的经济运行过程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总是从单个企业开始的。单个企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它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因而就会产生出超额剩余价值。然而个别或少数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资本家之间进行激烈的竞争,其他企业也会竞相采用新技术。当先进技术得到普及后,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将会提高,社会价值和个别价值的差额将不复存在,从而超额剩余价值也就消失了。超额剩余价值在个别资本家那里消失,整个资本家阶级却普遍获得了相对剩余价值。可见,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各单个资本主义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而各个资本主义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却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
因此,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
7. 简要说明虚拟经济的概念及虚拟经济的正负效应。
【答案】(1)虚拟经济的概念
虚拟经济是一种与实体经济相对应、与传统的物质生产及其有关的一切劳务活动相区别的经济形态。虚拟经济是指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其本质是虚拟资本以增殖为目的进行独立化运作的权益交易。
虚拟经济按其资本的虚拟化程度可分为以下四个层次:货币信用化; 实体经济产权化、证券化、票据化; 资产证券化; 完全脱离实体经济而独立运行的各种金融衍生品。
(2)虚拟经济的正效应是它的发展在总体上可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如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支持,促进资本流向效益高的领域和企业,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以及通过财富效应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等。具体表现在:
①虚拟经济的发展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融资工具。在现代企业中,资本规模的扩大,特别是优势企业的扩张需要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等方式筹集社会资本。
②虚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实体经济存量的重组和结构调整。资本的证券化可以为实体经济企业提供重组和结构调整的“平台”。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