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国共两党是中国社会两大阶级的政党,两党关系复杂而微妙,在长达70多年的交往中,时而合作,握手言欢;时而分散,金刚怒目,兵戎相见,对中国政局影响极大。宋庆龄是活跃于国共两党历史舞台上的著名人物。她从1914年担任孙中山的秘书正是投身于民主革命起,直到1981年逝世,为振兴中华奋斗了一生。她有近三分之二的世纪时间的政治生涯,经历了中国革命的三个阶段,即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经历了本世纪在中国发生的大部分重要事件,她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参与了国共两党的两次合作。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她辅佐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制定三大政策,积极支持工农运动和国共合作的北伐战役;抗战爆发前夕,她沟通了国共两党中断十年的联系,为第二次国共合作立了一功。在全民族团结的抗日战争中,她全力支持国共两党领导的抗战,维护和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中国成立后,她投身于中国的建设事业,晚年,她热切希望国共两党实现第三次合作,并为此走写作了不懈的努力。宋庆龄的一生,是为国共合作与中华民族独立、富强事业而奋斗的一生。 在历时三年国共关系史的学习与研究中,我深感宋庆龄对两次国共合作贡献之巨大,影响之深远,为了永远不忘记她,为了早日实现祖国统一,我选择了“宋庆龄与两次国共合作”这一课题,作为我的硕士学位论文。文章着重从史论上论证宋庆龄对两次国共合作的杰出贡献,探讨她参与两次国共合作的历史特点,总结了她长期坚持国共合作的历史经验。 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比较详细地阐述了宋庆龄作为孙中山先生的战友与助手,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协助孙中山先生改组国民党,确立三大政策,促成首次国共合作的重大贡献。充分肯定他全力支持工农运动和北伐战争,与国民党右派集团破坏国共合作、分裂统一战线的行为作斗争的历史功绩,指出她是坚定的国民党左派,孙中山先生三大革命政策的忠实继承者与捍卫者。 第二部分,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述了宋庆龄拥护中共“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和崇高威望为国共重新合作牵线搭桥的杰出贡献,充分论述了他积极支持国共两党领导的抗战,维护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长期坚持国共合作的历史功绩,指出他关于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和理论,使她一生革命生涯中最精彩的部分,她将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融合与爱国主义之中,实现了由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伟大转变。 第三部分,初步概括了宋庆龄参与两次国共合作的历史特点,其主要是(1)爱国性 爱国主义是宋庆龄参与两次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两次国共合作又是宋庆龄的爱国主义思想得到了高度发挥,爱国主义贯穿于她的活动始终,这是宋庆龄之所以能为两次国共合作做出如此重大贡献的根本原因。(2)一贯性 至宋庆龄坚持国共合作的长期性和坚韧性,不论是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即合作时期)还是土地革命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即分裂时期),她都把坚持国共合作作为自己的职责。她一生之中的坚持国共合作,她的思想行为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3)实践性 宋庆龄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而且还是伟大的实践家,对两次国共合作,她都积极参与。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她不仅积极促成孙中山与中共的合作,而且发表文章讲话,对孙中山的三大政策作了精辟阐述。在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她不仅促成两党重新合作,而且,领导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全力支持国共两党抗战。在理论上,不断宣传和阐发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精辟阐述了国共合作的原则,他不愧为中国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和实践家。 宋庆龄长期坚持国共合作的历史足迹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深刻有益的启示:国共两党应以民族和人民利益为重坚持长期合作,实现祖国统一必须充分发挥非党人士的特殊作用,不断追求,不断探索,才能适应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跟上前进的时代。 文章一时未见,史论结合,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宋庆龄于两次国共合作的关系,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具有学术价值。对于宋庆龄的研究,三中全会以来的著述很多,但较为全面地论述他与国共两党关系的著述并不多见,本文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大胆的尝试,不仅有助于把宋庆龄的研究和国共关系史的研究引向深入,而且也可以为我们实现祖国统一,提供一些现实有益的经验。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