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648新闻传播史论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目录

2017年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648新闻传播史论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冲刺密押题(一) ... 2 2017年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648新闻传播史论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冲刺密押题(二) . 22 2017年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648新闻传播史论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冲刺密押题(三) . 38 2017年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648新闻传播史论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冲刺密押题(四) . 54 2017年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648新闻传播史论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冲刺密押题(五) . 70

一、概念题

1. 辕门抄

【答案】辕门抄是清朝一种以报道地方官场消息为主的非官方的报纸,出版于各省省会和一些重要的府城,由熟悉当地官场情况的抄报人和报房采写编印发行。无报头,不定期发行,内容包括上谕、江藩牌示和出版者自行采录的官场信息。上谕部分比例较小,主要是人事任免之类; 江藩牌示部分主要是省内各级官吏的差委任兔,官场消息部分比较复杂。辕门抄旨在为官绅们提供他们关心的地方官场信息,弥补京报的不足。在近代新闻事业传入初期,不少报刊都辟有摘录辕门抄的栏目,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2. 《民报》

【答案】《民报》是辛亥革命时期同盟会机关报。1905年11月26日在日本东京创刊。该刊是一份大型时事性政论月刊,设有论说、时评、谈从、纪事、译丛等栏目。其报刊宗旨是宣传“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其宣传内容主要有:宣传以排满为中心的民族主义; 宣传以建立共和政体为中心的民权主义; 大量报道和介绍世界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西方的新文化和新思潮。1906年,开始与保皇派报纸《新民丛报》展开激烈论战,使其悄然停刊,扩大了革命派的影响。1908年10月,该报因日本政府的刁难被迫休刊。1909年9月,短暂复刊。1910年2月终刊。

3. 《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

【答案】《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是美国人在华创办的第一份报纸,于1831年7月28日创刊,美国商人伍德创办并任编辑。该报创刊后积极鼓吹自由贸易政策,反对东印度公司和为美国利益辩护,并同《广州纪录报》展开激烈的争论。1832年4月14口,该报进行改版,并将报名简化为《中国差报》(一译《中国导报》)出版。1833年10月,《中国差报》因编辑伍德离华而停刊。

4. 敦煌进奏院状

【答案】“敦煌进奏院状”是指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纸,是唐嘻宗时期由驻地在沙州的归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的,因为沙州在今敦煌地区,两份“进奏院状”均属敦煌文物,所以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这是目前世界上仅

存的年代最早的原始状态的报纸。这两份“进奏院状”于1907年前后,先后被英籍匈牙利考古学家斯坦因和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从敦煌取走,分别收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这两份进奏院状的发现,提供了一批研究唐代进奏院状的珍贵的实物,还证实了唐代进奏院状的以下一些特点:①没有报头; ②发报方式是进奏官直接发给主官; ③提供的消息都是进奏官自行采集的,内容主要是发生在朝廷或从朝廷采集到的重大政事消息。

5. 中国报刊的“喉舌”功能说(历史变迁)

【答案】“喉舌”功能说是说明报刊或其他新闻媒介作用的比喻。主要指报刊是党、政府、人民或读者的耳目,既起着沟通信息的作用,又发挥检测环境的功能,同时还能引导舆论。这一形象性提法来自西方。(1)在我国最早提出喉舌观的是梁启超,他在此马克思观的基础上,提出“耳目”论观点的。梁启超认为,国家的强弱,“在于其通塞而已。血脉不通则病,消息不通则陋。上下不通,故无宣德达情之效,而舞文之吏,因缘为奸; 内外不通,故无知己知彼之能,而守旧之儒,乃鼓其舌”; 若无报纸,则比邻之事不知,是“有耳目而无耳目”; 上下之情不通,“则有而无也”; 无耳目,无,是为废疾; 所以要维新政治,扶持国体,首先就得创办报纸,“为国民之耳目,作维新之”。(2)1929年《党的生活》出版启事中说:“《党的生活》与其他刊物的区别,不仅在于要讨论党内的问题,更在于它是一般党员的喉舌。" (3)延安解放日报1942年4月1日《致读者》中说:“报纸的任务:不仅要充实群众的知识,扩大他们的眼界,启发他们的觉悟,教导他们,组织他们,而且要成为他们的反映者、喉舌。”延安解放日报1942年9月22日社论《党与党报》中说:“报纸是党的喉舌,是这一巨大集体的喉舌。”

6. 《新华副刊》

【答案】《新华副刊》是《新华日报》整风改革的硕果。1942年9月18日,《新华日报》遵照中共整风运动的精神,革新内容,调整版面,各种专页均停办(其中《文艺之页》刊出时间最长,共出62期),把第4版编为综合的文化版—《新华副刊》。该刊是文化性的综合副刊,重视新闻性、知识性、可读性。

《新华副刊》一方面是反法西斯激烈战斗中文化武器的担当者,另一方面又是一切读者在工作与战斗之余的“文化公园”。辟有《书评专页》、《戏剧专页》和专栏《杂志摊上》,及时对当时出版的文艺及其它书刊进行评价,针对戏剧活动发表评论文章。主持或参加副刊编辑工作的先后有楼适夷、张企程、蔡馥生、陈克寒、戈宝权、胡绳、戈茅(徐光霄)等人。该刊不仅刊载国统区各抗日阶层作家的创作,有针对性地发表理论批评文章,还经常发表、报道延安和其它敌后抗日根据地以及“孤岛”上海作家的作品、文艺运动情况。既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文艺理论主张和政策,又贯彻执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7. “九台式”

【答案】1952年4月1日,全国第一座利用电话线路播出的九台县广播站建成,为当时经济贫困的农村地区发展有线广播提供了一个可资效法的模板。同年12月,中央广播事业局主持召开

第一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充分肯定了九台县广播站的建站经验,并把这一利用电话线路建立广播站的方式称为“九台式”。会议结束后,“九台式”广播站在全国得到推广,提高了当时我国农村有线广播站的普及率。

8. 北大新闻学研究会

【答案】北大新闻学研究会于1918年10月4日成立,它的成立是中国将新闻学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的开端。该研究会是以“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为宗旨,专门研究包括新闻的范围、选题、采访、编辑、通讯力一法以及报社和通讯社的组织等内容的机构。由北大校长蔡元培兼任会长,北大文科教授徐宝磺任副会长,徐宝磺和《京报》社长邵飘萍是专任导师。该研究会出版的《新闻周刊》为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刊物,徐宝磺任编辑主任。北大新闻研究会的创建同时也是新闻教育事业起步的标志。该研究会向校内外公开招收会员,举办了两期研究班,培养会员百余人,为新闻界输送了优秀人才。

9. 《新华日报》

【答案】《新华日报》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惟一一份大型机关报,1938年1月11日在汉口创刊,同年10月25日迁至重庆继续出版,1947年2月28日被国民党当局封闭。该报大力宣传中共中央有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团结抗战、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以及毛泽东等提出的游击战争理论,无情地揭露日寇侵华阴谋和罪行,及时报道中国军队的抗日战绩,并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坚决而顽强的斗争。《新华日报》的创办改变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不能公开出版机关报的状况。通过《新华日报》,共产党抗日救国的各项政治主张得以更直接、更广泛、更及时、更有力地传送给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群众。

10.章士钊

【答案】章士钊是我国近代著名报刊政论家。1903年4月加入爱国学社,不久为《苏报》撰写了《释仇满》等文章,文法谨严,论理充足,受到主编陈范赏识,年仅22岁即被任命为《苏报》主笔。在他的主持下,《苏报》明确提出了“第一排满,第二排康”的办报方针。1903年“苏报案”后两个月,章士钊与陈独秀、苏曼殊等创办《国民日日报》,继续进行反对清政府封建专制的宣传。1914年,在日本创办了《甲寅》杂志。

11.进奏院状

【答案】进奏院状是指我国唐代不定期地由派驻首都的进奏院向地方藩镇传发的、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原始状态的报纸,是官报的雏形,其性质接近于后来的“邸报”。内容主要涉及皇帝的起居活动、诏旨,官吏任免事项,臣僚们的章奏以及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特点主要有:①不定期地由首都向地方传发,其读者对象主要是地方的藩镇和诸道长官; ②在行文上还保留有某种官文书的痕迹,但不同于一般的官文书,所提供的官方信息往往早于正式的官文书; ③所提供的信息,绝大多数属于朝廷的政事活动; ④所提供的信息不少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的,有一些则是从他们获得的朝廷动态消息中筛选出来的。